(四)疾病的经过和结局 从疾病的发生到疾病的结束,称为疾病经过,又称疾病过程。疾病的经过,有的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则没有(如机械性、物理性因素引起的疾病)。传染病的经过,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它为例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潜伏期从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到机体表现症状时为 止,这一阶段称潜伏期。传染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到全部主要症状开始出现为 止,称为前驱期。其经过为数小时或数日。这一期特点:临床上表现出一般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脉增数、呼吸加快等),如得到适当的护理。治疗,则可能痊愈,反之则疾病向前发展,转入下一个阶段。
3.临床明显期疾病的主要症状或特异性症状已充分表现出来。这一阶段因为表现出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特殊症状,所以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也就是结局,有以下几种情况
(1)痊愈(康复)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得到恢复,全 部病理过程消失。
(2)不完全痊愈(不完全康复):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 病因损害作用也已停止,但体内仍然存在着某些病理变化,或在形态结构上还留下病理状态,使正常生命活动受到一定影响。
(3)死亡:生命活动的终止。 此外,按疾病的经过和持续时间,还可分力急性病、慢性病和亚急性病3种。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在一 定条件下,还可转换。
四、常见的局部病理变化
(一)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一般来说,动脉内血液灌注量过多,静脉回流正常,导致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为充血。如动脉流入 的血量保持正常,而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淤积在静脉 和毛细血管中,称为静脉性充血,也叫淤血。
(二)出血 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如胸腔、腹腔、心包腔),称为内出血。弥散性的组织内出血,称为溢血,如脑溢血。混有血液的尿液,称血尿。粪便里有血液称黑粪或血便。当动脉血管破 裂出血时,由于血压高,血流及血量多,压迫周围组织形成血肿。毛细血管出血,多形成小出血点称淤点,形成出血斑称淤斑。体 腔内出血称积血。
(三)局部贫血 机体局部组织、器官内含血量比正常减少,称为局部贫血,或局部缺血。常见有动脉痉孪性贫血、动脉阻塞性贫血和压迫性贫血。贫血的组织器官,往往出现固有色,如皮肤、粘膜贫血呈现 苍白色。如长时间贫血,可发生组织萎缩和坏死。
(四)梗死 活体内某种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液供应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称为梗死。常见的有:
①贫血性梗死,常发生在心、脾、肾等结构比较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器官,易导致局部组织缺血而坏死,坏死灶呈黄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或白色梗死。眼观梗死灶呈不正圆锥形,周围有一暗红色炎性反应带,初期梗死灶 表面隆突,以后因坏死物被吸收而凹陷。梗死灶切面呈锥体状,尖端朝向器官阻塞处,底部位于器官表面,边缘有充血、出血带包围。
②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肺、肠等血管丰富并伴有淤血的器 官。病区红色,故称出血性梗死,又称红色梗死,眼观梗死灶紫黑色、硬固、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