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规模养猪场多了,猪价行情波动反而剧烈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15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61
核心提示:一、猪周期熨平猪周期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猪供应是3-5年,而需求确是一年一个。因此如果要平抑生猪价格的波动,主要就是来稳住生猪的供应。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5年,甚至10年都很困难。对猪周期的定义,行业内与行业外的定义不同。有些人是以两个价格的最高点,什么时候产能完成了一个周期,这才是一个周期。应该是以产能来定义,而非是价格。从价格上来看,我们已经连续出现3年亏损的现象,如果第一年亏损,我们如何来判断第二年亏损的情况?猪周期,表面上指的是价格,而背后实际上是产能二、中国生猪自繁

一、猪周期

熨平猪周期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猪供应是3-5年,而需求确是一年一个。因此如果要平抑生猪价格的波动,主要就是来稳住生猪的供应。

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5年,甚至10年都很困难。

对猪周期的定义,行业内与行业外的定义不同。有些人是以两个价格的最高点,什么时候产能完成了一个周期,这才是一个周期。

应该是以产能来定义,而非是价格。

从价格上来看,我们已经连续出现3年亏损的现象,如果第一年亏损,我们如何来判断第二年亏损的情况?

猪周期,表面上指的是价格,而背后实际上是产能

二、中国生猪自繁自养头均利润盈利变化趋势图

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我们目前正处于第四个猪周期。

2003年-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5年

我们已经连续出现3年亏损的现象,如果第一年亏损,我第二年价格出现上涨,你很难判断这个猪周期是否结束了

比如2014年,很多人都判断错误。就是根据所谓的,一年赚,一年平,一年平。结果呢,2014年亏损严重 ,一直到2015年第一季度才结束。

那么如何判断呢?只要行情好转,母猪存栏量就是上涨的。就看母猪产能。只要过剩的产能没有被淘汰,我们就不能说这一轮结束了。

如果我们观念还停留在三年一个猪周期,那么应该换思想了。

我们现在的猪周期从2015年3月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半,会持续多长时间,不好说。我们必须要根据母猪的情况来判断。

过去的猪周期之所以短,是因为中小散户规模较大,进入、退出的速度很快。所以散户占主力,猪周期是很短的。而且,只要不发生疫情,产能变化幅度很少,过剩不过5%,缺口不过10%。而如今,随着规模猪场的增加,猪周期有所延长。所有的规模企业都希望扩大自己的规模,这些规模企业很少根据猪周期去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

当亏损来的是,谁也不会淘汰自己的产能,都希望别人淘汰。

2009、2010年连续亏损两年,而现在是连续亏损三年。

随着规模化比重增长,猪周期过程会越来越长。

三、蛛网理论

我们希望生猪市场出现,收敛式或者封闭性,变化幅度小一些。

这样饲料企业、兽药企业也可以根据养殖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生产情况。

但是很不幸,我们的猪价呈现的是发散性的,这对全产业链都是有危害的。生猪养殖情况变化越大,饲料、兽药企业的变动也就越大。

四、猪周期-价值传递

从生猪价格,作为市场经济的指挥棒。从价格到利润,再到推动母猪的补栏,最后影响存栏,存栏影响供应,供应最后又来影响价格。

从价格到产能,是市场 的生理周期。什么时候上母猪,什么时候仔猪上市,这都是生理周期决定的。

对于猪场来说,是根据价格来安排生产,那是永远跟不上市场的。而如果根据母猪来安排,那么是可以跟市场的节奏。

猪周期的核心就是生理周期,这非常符合蛛网理论。研究的就是价格和供给的关系。从生产到价格,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

五、生猪供应的其他影响因素

价值规律对母猪存栏结构的调整以及母猪存栏周期变化特点决定了生猪供应周期的基本变化方向和幅度。其他影响因素有:

1、疫情对母猪产仔率、成活率的影响;

2、猪价对养殖户心理预期及行为的影响;

3、进口猪肉对总体供应的影响;

4、需求对猪价的影响,主要是季度性的

5、政策调控对供应的影响;

六、与猪价相关的数据

想要熨平猪周期,就首先要有大量的数据。

2007年政府就想要熨平猪周期,但是现实是猪价波动越来越大,猪周期越来越长。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份实际的生猪数据。

比如目前农业部的能繁母猪存栏还是在下降,那么,明年猪价还会继续上涨?很不幸,我们目前很难拿到准确的母猪存栏。

所以政府对于猪价调控,没有数据,真的很困难。

七、如何看待调控

调控需要的基础:

1、准确、及时的真实信息;

2、高效的执行力和透明的社会监督;

3、实用、可行、有效的调控措施。

八、从宏观角度看猪周期

剧烈波动的猪周期存在的时代背景

1、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快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劳动力大转移……

2、养猪业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的变化

3、中国养猪业从传统低效生产方式向现代高效生产方式转变

这种剧烈的转型期,已经进行10来年,目前来看,未来我们可能还会继续延续5-10年。至于能不能完成转型,还很难说。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从猪周期上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