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是生猪养殖大市,过去两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养猪连续亏损近25个月,由此出现部分中小散养殖户减少存栏或弃养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市场供应趋于平衡。据监测, 5月中旬,我市外三元猪的价格为7.2-7.5元/斤。4月份养猪户还处于每头亏损 10-40元的状态,5月中旬已基本每头猪盈利50-100元,尽管当前猪价已经在回升,养猪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主要存在困难
(一)猪价低迷、成本上涨,养猪亏损。首先是居民肉类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牛羊肉、鸡肉等肉制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猪肉消费增量。其次,餐饮等行业形势不好,对猪肉消费的影响还是很大。再者,饲料、人工、治污等养殖成本的持续上涨,养猪赔钱生产者积极性受挫。
(二)不少猪场面临被拆。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农保地所占比例大,原本较适宜养殖的山坡、荒地等贫瘠的土地也列入了农保地范围,致使难以取得养殖用地。另外,以前养殖业建设没有规划,也没有履行报批报建手续,导致部分养猪场建在农保区范围内,近年国家加大土地监管和整治,100多家养猪场被卫片查出违规用地,面临被拆,养殖户人心慌慌,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
(三)融资难,制约升级改造和再生产。养猪企业、养猪加工企业、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农户的养猪栏舍、仓库、办公室、住宅没有办理房产证,活猪又不符合金融部门的抵押条件,由于无抵押物,无法向金融部门贷款,造成养猪业贷款融资难,无法盘活资产,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再融资、再投入和转型升级。
(四)产业化程度较低,屠宰加工产业严重滞后。我市的猪肉产品加工企业少,只有桂平市食品公司、平南县食品公司等几家腊肉腊味加工企业,缺乏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主要以活猪销售为主,肉产品加工量小。
(五)种养不匹配,造成环境污染。随着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导致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不匹配,猪粪及废弃物不能及时还田消纳,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猪—肥—粮”良好生态平衡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六)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产业投入不足,适宜发展养殖业的地方比较远离居民区,建设需要投入大,企业资金有限,投入不足,水、电、交通等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七)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大。近年动物疫病呈多发态势,毒株变异快,耐药强,加上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药物残留以及病死猪随意丢弃或流入市场问题日益严重,给我市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极大压力。
二、建议和对策
(一)出台和完善有关政策,并实施到位。各级政府要制定各项政策,切实帮助养殖业主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促使其加快发展。如资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信贷服务、用地管理、动物防疫等政策,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到位。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公益性事业,政府也应该加大扶持并成为投资的主渠道。
(二)需协调解决养殖用地问题,规范用地要求。生猪养殖逐渐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养殖发展,加盟产业化养殖的农户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畜禽产品加工厂等都需要土地。为此建议:一是把养殖用地列入全市的土地规划,并安排用地指标;二是督促各有关部门按要求减少审批程序,规范办理设施农用地的使用手续;三是对不在禁养区并已建好的占用农保地或林保地的养殖场采取集中调规,补办相关手续。
(三)需解决养殖业贷款难。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养殖业的贷款。建议:一是养殖户可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向金融部门贷款。二是基层信用社可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帮助有困难农户提供贷款。三是财政、扶贫部门提供养猪贷款贴息。四是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进一步完善畜牧业保障机制、补贴制度;加大保险力度,增强畜牧业的抗风险能力。金融部门可通过同保险公司合作,活畜活禽先入保保险,用保单抵押到金融部门贷款。
(四)强推畜禽产品深加工。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延长产业链,将难以销售的生猪转化为生猪肉储备,以保障生猪产品供应和市场价格稳定。协调有关部门对生猪产品加工进行立项,争取上级财政扶持。
(五)全面推广现代养殖模式。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采取积极态度从思想、观念、行动等方面应对当前生产形势,实行精细管理提高养猪效益。
(六)加强社会化服务,为养殖业的产业化推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政府要积极牵头组织和协调各项社会化服务,加强信息发布。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的统计、监测制度和市场信息体系,分析生猪存栏和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利用政府网建立生猪市场调控统一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提醒生产者防范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稳定生猪养殖户的预期,引导养殖户适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养殖结构,促进生猪市场健康发展。(贵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 曾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