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稻草喂牛技术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16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330

稻草喂牛技术要点

稻草是水稻成熟收获后除去谷粒(籽实)剩下的茎秆和叶片的统称,俗称禾稿,又叫禾秆,是水稻地区牛群过冬度春时期传统的大宗且主要甚至是惟一的饲料,由于长期大量单纯饲喂稻草,常导致牛疾病发生、甚至死亡,因此,必须要根据其特性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稻草的收获与贮藏水稻应选择晴天收割,除去谷粒后,如稻田干爽,可把稻草就地平铺摊开晾晒,如稻田潮湿,则把稻草移到附近干燥地带摊晒,尽量摊薄些,每日翻动2次~3次,在2天~3天内晒干,捆起,在干燥地方贮藏,防止潮湿、雨淋,保持新鲜青绿色彩。若暴晒时间过长,由于阳光破坏和雨露的渗润和流失,色彩褪化,营养物质消耗和损失,若遇雨天,常引起发霉,而丧失饲养价值。

不能长期单纯喂稻草稻草消化能每千克仅有7.54兆焦,粗蛋白质2.8%(2.6%-5.0%),可消化蛋白质0.2%,钙0.08%,磷0.06%,粗纤维高达27%(21%-33%),消化率仅50%,营养价值低,又难消化,长期单纯饲喂稻草时,牛机体越来越消瘦。更因钙磷缺乏而导致钙磷不足,且维生素D缺乏而影响钙磷的吸收,从而引起成年牛(特别是孕牛和泌乳牛)的软骨症和犊牛佝偻病,产科病增多。在粗纤维消化过程中,又产生大量马尿酸,机体为了中和马尿酸而消耗大量钾、钠,引起钾、钠缺乏症;缺钾则使神经机能发生麻痹,全身疲惫,四肢乏力,不愿行走,步行时呈“粘着步样”跛行;缺钠则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恶化,体质每况愈下,最后全身虚脱而卧地死亡。因此,不能长期单纯喂稻草,必须要与玉米、麦麸、米糠、块根块茎类饲料(尤以含胡萝卜素较多的黄心甘薯为优)、豆饼、花生饼、芝麻饼、青贮料、青绿饲料(甘蔗梢、燕麦苗)等配合饲喂。骨粉成年水牛每日75克-100克,黄牛50克-75克,食盐成年水牛每日50克-75克,黄牛25克-50克;小牛酌减。

提高稻草营养价值的措施———氨化稻草的氨化是利用尿素在尿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而使稻草起氨化作用。首先在牛舍附近的地势较高、干燥、清洁、排水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氨化窖。窖形以圆井形为优。窖的大小按所需氨化稻草的数量而定,一般以窖面直径为2.5米-3米为宜,从地面垂直挖下,深3米-4米,窖壁砌上砖石,并比地面砌高1米,既可增加容量,又可防止人畜掉下窖内,内壁及底部抹一层水泥或石灰沙浆,并磨光滑,防止透风渗水。窖顶离地面2米高盖瓦,防止雨淋。

氨化工作开始进行时,预先把窖内清理,窖底和窖壁用干草点火进行火焰消毒,然后把稻草切成5厘米-10厘米长的小段,每吨稻草用3%尿素水溶液600公斤均匀喷洒在已切短的稻草上,进入窖内,层层踩实压紧,直至高出窖面50厘米,充分压实后,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上面再铺上一层30厘米~50厘米厚的碎土,进行封顶,严防透风和雨淋。工作结束后半个月内,由于氨化的稻草逐渐下沉,要加强检查,如发现封顶的碎土出现裂缝,要立即添加碎土进行密封,严防泄气。密封窖藏后,夏天约经15天-20天,冬天需经30天,便可达到氨化的目的,可取出喂牛。如不开窖,可长期保存。

饲喂时,在前一天把窖顶的碎土除去,并把塑料薄膜揭开,约经24小时,使残留的氨气挥发后,才开始取料。取料时要从窖的一角开始,从上而下逐层取用,每次取出量以一天喂完为止。品质优良的氨化稻草,外观黄色或棕色,刚开窖时氨气浓郁,氨气挥发后,气味芳香,质地柔软,不变质,不霉烂。

取出的氨化稻草要摊开放置一天,使其残留的氨气完全挥发后,才能饲喂。开始饲喂时,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饲喂量,经过5天-7天的逐渐适应过程,才可敞开饲喂。

稻草经氨化处理后,植物的细胞壁松软膨胀,木质素也可发生部分溶解,破坏其木质素和半木质素的结构,从而提高稻草有机物的消化率,且又为牛提供非蛋白质氮,供瘤胃内微生物利用,从而起到强化粗蛋白质营养的作用,提高稻草的营养价值。但氨化稻草并非“万能饲料”,仍需与其他饲料配合饲喂,充分发挥各种饲料的效能,才能满足营养需要。

供足饮水稻草容积大,水分缺乏,粗纤维含量高,难消化,排出慢,采食后,常使瘤胃内充满,而呈现饱食,采食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在饮水和多汁饲料缺乏的情况下,易引起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甚至发生重瓣胃阻塞(俗称百叶干)。因此,饲喂稻草时必须要供足饮水,天气寒冷时,最好喂给温水,使其尽量多饮,并适当搭配多汁饲料。

经常晒太阳机体钙磷代谢需要维生素D,但各种植物性饲料都缺乏维生素D。在青干草晒干过程中,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阳光紫外线照射转化为维生素D2,供牛的需要,但在水稻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人员稠密,草地缺乏,养牛只是把牛穿鼻后牵到田塍、沟边、路旁去采食,没有割晒青干草的条件。因此,在冬春饲喂稻草期间,应掌握晴暖天气把牛放出舍外晒太阳,每天2小时-3小时,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满足牛的需要,防止软骨症和佝偻病。

发霉的稻草不可喂牛稻草在收获期间被雨淋或在贮藏期间受潮,均可引起发霉。发霉的稻草喂牛后,易引起以镰刀菌为主的真菌感染,导致蹄冠肿痛,并有横行的裂隙渗出黄色液体,常继发感染而使皮肤破裂,发出腥臭气味,甚至蹄匣脱落,俗称“冻脚疮”。常发生于深冬早春季节。水牛发病率18.8%,死残率42.8%;黄牛发病率11.6%,死残率17.5%。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防治,防治的根本措施惟有不喂发霉的稻草。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