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雅安市石棉县采取有力措施 保障生猪生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27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46
2005、2006年连续两年生猪价格低糜,饲料原料的涨价,使生猪养殖户根本无效益可言。加上外地生猪疾病的流行,生猪存栏量的下降,多种因素造成全国性猪肉涨价。石棉县由于移民因素,2007年初生猪和母猪存栏都有所减少,加之周边与外地采用较高的价格在该县收购仔猪和商品猪,一度也出现猪源紧缺的状况。

  针对生猪养殖业的这一现状,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石委发[2007]32号以及石府发[2007]42号文件精神与要求,把握生猪市场的良好发展机遇,石棉县在2007年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全面提高生猪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1—9月生猪存栏80370头,出栏79810头,与同期相比仅分别下降0.9%、0.1%,确保了该县城乡居民对猪肉消费的需求,保证猪肉产品质量的安全。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深入调查、找准症结、理清思路

  (一)进行能繁母猪饲养情况调查。2007年5月开始,石棉县畜牧局陆续组织技术人员对生猪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多种因素影响,2006年底能繁母猪的存栏在原来基础上减少800头左右,补栏仔母猪还没有进入生产阶段。2007年8月组织16个乡镇开展的能繁母猪调查结果(全县饲养母猪户数5782户,饲养母猪数量7234头,其中能繁母猪数量6814头)表明,母猪饲养数量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能确保本县生猪市场的供应。

  (二)对养殖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石棉县虽取得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称号,但是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人畜混处,弊端很多,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蔓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猪养殖水平仍处于传统模式。

  (三)对生猪品种进行调查。5月的调查结果为商品猪外三元率仅4%,全县6814头能繁母猪中良种外二杂母猪仅占2%。生猪品种的落后已不能满足群众对于猪肉品质不断提高的要求。

  (四)对规模养殖户进行调查。2006年全县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大户166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大户13户出栏500头以上大户仅1户。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深入调查,找准了生猪生产发展的症结,制定了推广现代生猪养殖技术、加快母猪改良换代工程、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从而确保石棉县生猪产业的良好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对猪肉消费的需求,保证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思路。

  二、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现代生猪养殖技术

  对生猪发展的国家、省、市、县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对现代生猪养殖技术进行推广。截止9月,石棉县畜牧局共举办各类生猪发展培训班、培训会16期,培训和咨询2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通过宣传发动,农户积极报名,规划2007—2008年全县引进良种LY母猪1700头,保证城乡猪肉市场消费需求的商品猪30000头。

  三、狠抓生猪养殖规模大户与养殖小区建设

  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可降低养殖成本,改善养殖条件,提高猪肉品质,从而全面提高生猪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以上措施, 2007年具备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能力的大户目前已有6户,预计2007年年底将达到10户以上,大户年出栏生猪能力将达到10000头。在各方努力下,目前已初步规划在新棉镇城北村四、五组建设高标准的生猪养殖示范小区一个,涉及养殖户共5户,投资1000万元,建成后达到常年存栏良种母猪600头以上,年出栏仔猪、商品猪10000头以上的规模。

  四、抓防疫、为生猪生产保驾护航

  针对目前全国生猪疾病流行的情况,采取了防、堵、查的措施。一是按“五不漏”的原则搞好生猪防疫;二是设立检查站,杜绝外县病猪流入我县;三是加强检查,发生疑似病,第一时间到场诊断检查。对于各种危害生猪生产的行为坚决查处。该县防疫工作的到位,在外地疾病紧张的情况下,确保了全县生猪生产的“一方净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