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27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17
     2007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
  湘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下辖22个乡镇,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人口114万,其中农业口104万。湘潭县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也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县。1997年就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生猪生产第一县”的称号。全县肉类总产量进入全国百强县,排名第5位,渔业生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先进行列。2001年、2002年,分别被省畜牧水产局授予“全省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先进县”、“湖南省动物防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养殖业总产值达20.83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的 58% 。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引领农民创业致富是实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充分认识我县生猪产业的优势和问题,是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的前提

  1.1 我县生猪产业的的优势

  1.1.1 产业优势。 近年来,我县生猪产业发展相当快。2006年全县出栏肉猪267万头,农业人口人均出栏2.6头,其中出栏最多的乡镇人平5头,最多的村人平28头。全县 瘦肉型猪出栏141.9万头,占出栏猪总数的53.5%。我县人均产肉量、人均出栏猪数、生猪出栏率、生猪外调率、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等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县内有国家级万头原种猪场3个,扩繁场6个,年供优良种猪3万头。有兽药生产企业2家,养猪协会、合作社35家,上规模的运销组织24个,另有110家兽药厂家在我县设有销售网点,年销售总额达1个亿;有150家饲料企业在我县建立了销售窗口,年销售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20万吨以上。全县已形成了以生猪为纽带,兽药、饲料、运销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生猪产业体系。

  1.1.2 科技优势。 我县已建成县乡(镇)两级畜牧部门为主的技术推广体系。全县有高级畜牧兽医师8人,畜 牧兽医师12人,助师115人。与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湘潭生物科技学校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日趋密切,提升了我县生猪产业的科技竞争力。特别是国内农业最高学府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以及国内最大的生猪出口集团湖南新五丰公司都有企业落户湘潭县。我国畜牧界唯一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农大动科院院长、遗传育种专家 吴常信 教授担任了新五丰、北农大2个原种猪场的技术顾问。中农大动物医学院肖希 龙 教授担任中农大动物保健品集团湘潭兽药厂技术顾问,并常来我县指导。这些都为我县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1.3 资源优势。 一是生猪种质资源优势。不仅有地方良种砂子岭猪资源,而且还有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原产地直接引进的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种猪。二是地理交通优势。我县位于湖南中部,长株潭金三角,有京珠、上瑞高速公路及107、320国道纵横穿过全境。县内气候温和,农民历来就有养猪习惯,并积累了丰富的养殖技术经验。三是资金优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57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投资生猪产业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

  1.1.4 基地优势。 我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列入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并早已成为全国养猪百强县。2002年,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我县被列入全省优势生猪产业带。生猪生产居全省第一位,肉类总产量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五位。我县还是全省最大的种猪生产基地、兽药生产基地、生猪出口基地。

  1.2 我县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

  1.2.1 加工出口比重低。在先进国家,畜产品80%以上是通过精深加工在超市销售,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是畜产品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县肉制品的深加工比重不足2%,屠宰分割肉的比重不足20%,超市销售刚刚起步,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还远远低于畜牧业的产值。目前生猪出口只占出栏的8%,而且绝大部分是港澳市场,开辟国际市场的潜力很大。

  1.2.2 质量安全隐患大。 一是没有很好地履行标准化生产。目前我县90%以上的生猪及产品处于无标生产状态,质量难以保证,也影响出口。二是动物疫情时有发生。由于畜禽饲养密度大,流动频繁,周边地区疫情复杂,动物防疫工作压力大。三是药物残留难以控制。农户意识薄弱,市场监管乏力。四是违禁药物使用仍然存在。尽管我县花大力气打击“瘦肉精”,使“瘦肉精”抽检阳性率控制在省规定的2%标准之内,但“瘦肉精”还没有完全从市场上消失,生猪曾先后被深圳、广州、等市禁运。

  1.2.3 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规模化、集约化是发达畜牧业的标志。但目前我县农户分散饲养的主体地位仍没有根本改变。全县生猪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80%,而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仅为5%,其规模养殖出栏量仅占出栏总量的15%。

  1.2.4 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据测定,一头肉猪年产粪可达1000公斤。我县常年存栏生猪接近100万头,年产粪可达100万吨,而我县生猪养殖户沼气使用率不足10%,可以说 90% 以上的猪粪是未达标排放和未处理排放。如此大的猪粪产量,日积月累形成了庞大的污染源,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对农业生态环境、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饮用水源及人们身体健康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 明确生猪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的基础。

  国务院明确提出“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湘潭市委、市政府提出“千万头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湖南的丹麦”。在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下,我们对全县生猪产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500万头,占湘潭市千万头生猪工程的50%, 农业人口人均达到5头;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头,全县生猪外销比例达到80%,出口达到150万头;商品猪瘦肉率由现在的52%提高到56%;饲料生产达到30万吨;猪粪处理率达到90%;生猪及其相应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实现税收2.5亿元。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明确我们的发展方向。

  2.1 向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在发达国家,农业就是一种企业,农民相当于企业家。农民拥有一系列为他们服务的财政、销售、咨询机构及研究机构,农业内部分工细化,农民只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且 80% 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各种经济组织中。而我县养猪户要考虑生猪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殖户本身是一种弱势群体,需要归属和支持,需要沟通和交流。因此,要因势利导组织各类养猪协会,引导养猪户进行专业化生产。

  2.2 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集约化和规模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生猪饲养呈持续增长,但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畜舍简陋,人畜混居,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防疫条件,而且由于规模小,生产分散,效率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扶植生猪养殖大户,建设养殖小区,尽快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加快集约化和规模化进程。

  2.3 向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标准化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没有标准的产品将要被市场所淘汰,标准是立足市场生存、发展的基础。养猪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包括品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饲养标准化、兽医卫生标准化、环境与设备标准化、产品标准化。而要实现标准化,分散饲养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走产业化是必由之路。因此,我县必须大力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高生猪产品加工比重,从而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造湘潭生猪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2.4 向无公害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当前,许多国家都用WTO规则下允许的“标准壁垒”、“绿色壁垒”、“动物福利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畜产品市场。国内大中城市已经实行了畜产品市场准入制。而无公害畜产品是对畜产品安全保证的最低标准,其基本要求是“无污染、无疫病、无残留”。生态化是要求生猪生产的全过程符合生态规律。我县要充分发展无公害养猪、生态养猪,使生猪产品安全,使养殖废水、气、渣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综合利用,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以促进人、猪、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强化生猪产业发展措施,是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的保障

  3.1 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生猪产业发展

  要尽快摆脱传统生猪产业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等先进理念,移植和导入生猪产业,使传统生猪产业发展成为体系完整、产业配套、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现代生猪产业。

  3.2 大力实施无公害生猪生产

  一是要切实好动物防疫工作。按照WTO规则和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方针,依法开展动物疫病计划强制免疫。要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建设,在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组建成一支技术过硬的动物防疫队伍。要建立湘潭县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推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二是加强对违禁药物及不规范使用兽药的管理。要形成打击“瘦肉精”日常化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抽检及处罚力度,要积极宣传兽药停药期的养殖政策,普及和推行规范化用药。三是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果”、“猪—沼—稻”、“猪—沼—鱼/蔬菜”等模式,加快“生态型”高产、高优、高效的生态体系建设。到2010年,沼气使用率达到90%以上,猪粪处理率90%以上,走出一条适合于农村发展规模化养猪与环保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加快生猪良种工程建设

  良种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先导产业,优良品种的独特地位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越显重要。“建设生猪强县,良种必须先行”。一是要积极扶植新五丰、北农大、鹏扬等三家国家级万头原种猪场,大力发展年产5000头以上的良种扩繁场,力争在五年内由现在的6家发展到15家以上。逐步建立健全良种推广网络。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优良种猪的覆盖率由现在的50%提高到90%以上,以迅速提升湘潭县生猪的品质,打造湘潭县瘦肉型猪的品牌。二是要积极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要组织人员参加技术培训班,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使人工授精率提高到80%以上。

  3.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继续做好已引进项目的服务工作。对北农大万头原种猪场、湖南新五丰万头原种猪场、湘潭鹏扬原种猪场、湖南圣雅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动物药厂、中农大湘潭兽药厂、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产业要巩固提高,做大做强。对正在建设的湖南新五丰原种猪场的扩建及年产2万吨的安全饲料厂的建设要协调好关系,实现年内达标和投产。特别是正在洽淡引进的年屠宰100万头生猪的加工龙头企业,要着力做好服务工作,力争早投产早受益。同时要有计划引进2-3家年处理生猪粪便的大型复合肥厂,这样逐步形成种猪、饲料、兽药、猪肉加工及复合肥生产一条龙的龙头企业,实行“公司 + 协会 + 农户”的运作模式,从而实现生猪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3.5 建立健全各种服务体系

  一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植各种生猪协会、合作社等专业性合作组织。要引导农民积极组建和参与生猪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养殖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到2010年,争取各种合作组织达60家,加入协会的养猪户达50%以上,出栏生猪占70%以上。二是协调各种服务组织,形成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种猪销售、饲料销售、兽药销售、动物防疫、技术培训等服务网络体系。在技术、资金、信息、流通等各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为全县养猪户服务,为生猪产业服务。

  3.6 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争取支持,县财政也要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积极争取银信部门支持。要与各级金融机构协调,根据生猪生产特点调整信贷管理期限方式,积极发展养猪户联户担保贷款,加大对生猪产业的贷款额度。三是积极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要探索各种筹融资形式,广泛开辟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生猪产业,确保湘潭县生猪产业快速持续发展,实现我县由养猪大县向养猪强县的跨越。

  廖立春 湘潭县畜牧水产局长,高级畜牧师,长期从事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工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