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兽药GMP改造中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及策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2-2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33

兽药GMP是《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指在兽药生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兽药的整套科学管理体系。农业部相关法律规定,自今年1月1日起,对全国所有兽药生产企业强制实施《兽药GMP规范》,对没有通过GMP验收的企业,一律取消生产许可证。

兽药GMP改造工作,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硬件改造、软件编写、人员培训,这也是GMP改造工作中的三大关键项目。对于这三个关键项目,许多企业都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认为软件编写是重要的,对于硬件改造,只要有钱就能办好,而对于人员培训,随便培训一下就行。重视软件编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轻视硬件改造,更不能忽略人员的培训。许多企业不能顺利通过GMP验收,不是硬件设置得不够好,也不是软件编写得不够完善,而是人员素质不过关。在兽药GMP管理过程中,硬件是舞台,软件是剧本,人员是主体。如何把戏演好,关键还是决定于人。所以,GMP改造,是以提高人员素质为根本,这就决定了人员培训在GMP改造中的特殊地位。

1 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传统的生产质量管理中,是以最终检验来决定产品是否合格,只靠一张成品检验报告单就可对成品放行,而在《兽药GMP规范》中,则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监控,只有在上一工序完成并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在确定成品是否合格时,是以批生产记录是否合格为依据的,而最终的成品检验报告单只是批生产记录中的一部分。传统的生产管理强调合格的产品是检验出来的,而《兽药GMP规范》则重视合格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

这两种观点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显然,后者比前者先进的多。GMP改造实质上就是思想观念的改变。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实施GMP,而传统的生产观点已经在我国实施了近半个世纪。生产企业要把全体员工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从传统生产方式一下子完全转变到GMP生产方式上来,将面临许多习惯思维上的不适应。农业部GMP检查组在某生产企业的无菌车间检查时,检验人员特意让一生产工人给他开门,生产工人想都没想就用戴着无菌手套的手去握门上的手柄,门开了之后才意识到检验人员在特意考验他,不应该用手开门,而应该用肘开门。行为方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纠正过来,但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训和锻炼,使所有员工牢固树立“GMP意识”真正懂得“质量第一”的意义,从对药品GMP理论知识的掌握到GMP的感性认识,形成全新的系统概念,从根本上转变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真正领会“合格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在实施兽药GMP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决策是人、设计是人、制定制度、规程是人、执行制度是人、记录是人,监督管理还是得靠人。仅仅观点改变是不够的,一切实际工作,还得靠工作人员操作,特别是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按照兽药GMP要求,生产过程实质上包括了两个过程:一是物料的加工过程,二是生产文件的传递过程。在操作过程中,一切都有文字规定,一切要按规定办事,一切活动要记录在案,一切要由数据说话,一切工作要有人签字负责。这与传统的生产过程是不同的,生产人员除了要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干扰,同时还要非常熟练适应新的操作过程。生产过程如此,管理方式也是如此,相对传统生产管理过程,GMP操作过程中工作环节增加,工作量增大,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增多,是给操作人员带来的直接压力,如果不能非常熟练地操作,就不能满足GMP要求。所以,在上岗操作之前,必须经过强化培训,严格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人员素质不过关,即使建设再好的生产检测硬件,编写再好的管理软件,都是徒劳无益的。

GMP改造完成后就要按照GMP要求进行生产管理,所以,GMP相关的工作是长期的,同时,也是动态的。上级法律法规的变更,企业的规章制度随之相应调整;新产品的投产,相关工艺规程、标准操作法、管理制度等要制定;生产工艺的改进,相关软件要进行重新修订等等。这些变化必须通过培训才能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员工调换工作岗位,也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操作中的这些变化,决定了操作人员不可能一次培训,终身受益,而必须长期接受培训,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2 人员培训的策略

在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占第一位,不管你的厂房多么漂亮,设备仪器如何先进,如果没有人员的正确操作,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优良的产品。要为生产岗位输送合格的操作人员,就必须重视人员的培训工作。当然,重视人员培训工作只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理论。有钱能买硬件,能办软件,但买不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要让一个操作人员熟练掌握他的本职工作,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对他进行培训。

2.1 培训工作要制度化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一长期机构负责人员培训工作,制定相应制度对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制定培训计划,按计划操作。培训要注重结果,不能注重形式,每次培训结束,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受训人员进行考核。某未通过验收企业的负责人向农业部验收小组诉苦,他们经常晚上加班培训。可是,培训结果不理想,加班也没用。

2.2 培训工作要循序渐进 要让每位工作人员按照GMP要求进行操作,首先应该让他在思维上形成GMP的意识,然后再培训他的规范化操作。既要让他知道该怎么做,还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操作时才不会机械化,出现问题时才能灵活处理。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参考农业部编写的GMP培训教程,将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卫生管理等知识向所有受训人员介绍,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但必须理解,形成GMP的科学意识。然后结合企业制定的软件,将人员按岗位分配,分别学习自己岗位的规章制度以及标准操作规程。最后进车间进行现场操作培训。有些企业在培训时,认为生产操作人员最重要的是实际操作经验,所以花大部分时间进行上机操作,而忽略了理论培训,最后在试生产时,操作人员都能非常熟练操作本岗位工作,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衔接,显得手忙脚乱。这样的培训结构是不理想的,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

2.3 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刚刚接触兽药GMP,会觉得非常枯燥乏味。总是发现培训者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受训者在台下睡得天昏地暗。这种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了。要避免这样的局面,就必须注意培训的方式。可以在每次介绍一节内容后,当场提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进行检测,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压力去学。也可联系实际操作提出一些问题,如设备、原料的选购过程;从原料到成品,物料的流通程序;原料的入库程序;成品从包装完成到入库,要经过哪些工序,等等,让受训者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描述这些程序。或者在课堂上模拟生产车间,让几个受训者组成一条生产线,口述某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既能使受训者有效的接受理论知识,又能很好的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培训后要考核,考核也可采取多种方式,可以笔试,可以口述,可以现场操作,只要能达到检测的目的即可。

2.4 因人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受训者因为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不同,对所介绍内容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是有区别的。同时,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重点不同,对同一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不同。所以,对不同的岗位,应该做不同的要求,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在进行理论学习时,应该多进行现场上机操作,不能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验收小组经常遇到这样的笑话,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道道不通。

人员素质决定了企业素质决定了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反映了企业的素质反映了人的素质。企业人员素质的总和,体现出企业的素质。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是《兽药GMP》实施的根本保障。这就决定了对于一个兽药生产企业,在GMP改造和实施过程中,人员培训都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