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型猪瘟是由低毒株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非典型猪瘟。
1 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大小猪只均可发生,以50 kg左右猪多发,有些病例是免疫过猪瘟活疫苗的。本病呈散发流行,病程多为10~15 d,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
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8 ~41.8 ℃,鼻干、口渴、减食或停食,尿黄赤,消瘦,长期便秘或排干球状粪便,粪便常混有血液、黏液或白色的假膜,个别病例后期下痢。大部分患猪四肢下部及腹下、耳部有瘀血性紫斑,其尾巴干枯甚至坏死。有些全身颤抖,后肢无力,步态不稳等。
2 剖检变化
病猪咽峡、软腭处和扁桃腺有白色坏死点或溃疡,胃底区片状充血、出血。大肠回盲瓣可见钮扣状溃疡。胆肿大,其边缘出血,呈暗红色。
3 诊断
3.1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剖检变化诊断本例为温和型猪瘟。
3.2 此病症状与猪弓形体病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4 防控
4.1 对体质较好的10例患猪试用猪瘟兔化弱毒苗20头份进行肌肉注射,结果注射15 d后,7例痊愈,3例死亡。
对体质较弱的严重病例进行扑杀深埋处理,以切断传染源。同时猪舍用2%NaOH热溶液消毒。
4.2 对邻近猪只、周边地区猪用猪瘟兔化弱毒苗4 mL紧急预防接种,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每周用强力消毒灵带体消毒1次。
5 病因分析
5.1 本次疫情是因部分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对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愿打防疫针引起的。
5.2 有的农村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知识,饲养管理水平跟不上。
5.3 已用猪瘟弱毒苗免疫过的猪只亦有发病,其主要原因是“免疫失败”或者“免疫减弱”。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免疫人员技术差、操作不当或因其他疫病造成免疫不完全,免疫不确定;农户防疫知识缺乏,未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初次免疫受母源抗体影响,未及时补充免疫,免疫间隔时间过长;长期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苗1头份注射,免疫剂量不够,造成抗体水平不高或时间较长后抗体水平下降。
6 预防
6.1 加强宣传,提高防疫意识。对疾病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彻底改变“重治轻防”的陋习,坚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预防。
6.2 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农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6.3 实行异地引种准入制度,引种前必须到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申报。猪引回后必须进行隔离、观察,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6.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21日龄仔猪实行猪瘟免疫,肉猪用猪瘟脾淋苗1头份进行预防注射,种公猪每年一次2头份注射,母猪在断奶后、配种前用2头份进行免疫注射。
免疫期间,饲料中添加多酶益生素,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同时停喂抗生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