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自1810年猪瘟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以来,全球已知有36个国家存在此病。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传染病,其被巴黎国际兽医局(OIA)的国际法规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并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
因猪瘟病毒对环境的适应和毒株的不断变异,猪瘟的流行特点也不断发生新变化。猪瘟在临床症状上有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繁殖障碍型等多型性的复杂混合感染,这给临床诊断造成了一定难度。
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发病程度与感染病毒的数量、毒株的毒力、感染途径、饲养管理水平,感染猪的年龄、体质、有无并发症等有关。一般潜伏期为5~7 d。仔猪的发病症状比成年猪严重,严格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因哺乳期有母源抗体保护,一般无此病发生。
根据临床症状猪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急性型 由猪瘟强毒株引起,开始时仅有几头猪表现出临床症状,其神情呆滞,弓背怕冷,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 ℃,高的达42 ℃以上。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脸闭合不能睁开。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呕吐。少数病猪惊厥,发病猪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
随病势发展,猪群内有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竭症状,随后其后肢麻痹;病初猪皮肤充血,后期皮肤变为紫色或出血,病变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常见。急性型病猪大多在感染10~20 d后死亡,亚急性型猪瘟病程一般在30 d之内。
1.2 慢性型 其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患猪体温时高时低,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消瘦,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便中常混有数量不等的肠黏膜,耳部皮肤有陈旧性出血斑或坏死痂块。
1.3 温和型 是由低毒力猪瘟毒株所引起的温和型猪瘟,其症状和病变不典型,病情缓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死亡的多是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
这种低毒力毒株通过易感猪传继后代后毒力可增强,到一定时间其可使易感猪发生典型猪瘟。
1.4 繁殖障碍型 当前许多母猪免疫水平低下,当体内抗体水平低下时,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使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其产出的正常仔猪终身带毒。带毒猪注射猪瘟疫苗后,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性。
胚胎时就感染的猪,出生后几个月表现可能正常,但遇各种应激因素而发生减食,患结膜炎、皮炎、下痢、运动失调时大多数病猪能存活6个多月,最终不免死亡。
2 剖检变化
2.1 急性和亚急性猪瘟病例出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患猪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器官常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
淋巴结和肾是病变最为明显的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变化,所有淋巴结均可受害。肾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出血以皮质表面最常见。其他各器官均可见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出血性梗死是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
2.2 慢性猪瘟病例的出血和梗死变化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坏死和钮扣状溃疡。
2.3 温和型猪瘟病例病理变化不明显,确诊只能依靠实验室诊断及抗体监测或动物接种实验。
2.4 繁殖障碍型猪瘟往往造成胎儿木乃伊化、死产和畸形胎。死产胎儿全身皮下水肿,有腹水和胸水。
3 免疫监测
3.1 仔猪间接血凝(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8有保护作用,低于1∶8其保护作用较低。若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与猪瘟相似,可疑为猪瘟。
3.2 母猪间接血疑(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32有保护作用,低于1∶32其保护作用较低。若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与猪瘟相似,可疑为猪瘟。
4 鉴别诊断
急性猪瘟易与蓝耳病、败血型副伤寒、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相混淆,对此应注意加以鉴别。这些病在症状等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征,它们在病原、流行特点及治疗上与猪瘟完全不同。
蓝耳病的病原是PRRS,妊娠母猪有流产,产死胎、弱仔,胎儿木乃伊化等症状,但其流产期一般在妊娠100~110 d之间,而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败血型猪副伤寒是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以2~4月龄仔猪多发的传染病,其病变以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脾肿大,呈蓝紫色,坚硬,脾髓质不软化为特点。
急性猪链球菌病患猪死亡时见天然孔流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其心肌柔软、色淡,呈肉样,肝脏边缘钝厚、质硬,切面结构模糊。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其主要引起肺浆膜、心包腔浆膜、胸腔浆膜、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
诊断猪瘟以群体为基础,应详细调查流行过程,仔细观察发病猪群。多解剖一些病例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诊断或动物接种试验。
5 防治
5.1 坚持自繁自养 严格控制传染源,净化猪场。引种时严防带入病毒。如出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消毒、扑杀,追踪传染源和可能的接触物,彻底消毒被污染的场所。
5.2 制定免疫程序 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免疫程序。
5.2.1 重视免疫监测 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测定抗体水平(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几率较小)。接种疫苗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应及时补种。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不达标的视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对此应坚决淘汰。
5.2.2 免疫效果监测 判定仔猪间接血凝(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8的有保护作用,低于1∶8者应重新接种疫苗。母猪间接血疑(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32的有保护作用,低于1∶32者应补注猪瘟疫苗。
5.3 免疫接种
5.3.1 猪瘟流行地区(场)执行超前免疫:即仔猪产出未吃初乳前注射猪瘟疫苗2~4头份,注苗半小后再吃初乳。35日龄补注一次,70日龄加强一次。
5.3.2 规模化无猪瘟猪场的免疫: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
5.3.3 散养猪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5.3.4. 发生疫情时,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猪进行一次紧急强化免疫。
5.4 免疫后仍发生猪瘟的原因
疫苗选择不当;疫苗保存运输不当;疫苗接种操作不规范;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疫苗免疫剂量不足;免疫程序不合理,有免疫空档;母猪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等。
5.5 治疗 治疗本病采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为主。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只抗病力。有价值的猪可用猪瘟血清治疗,其对初期病症有一定效果。部分病猪可耐过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