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一起猪多病原混合感染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13  来源:中国畜牧招商网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240

1基本情况

2008年2月初至3月初,某养猪场发生仔猪陆续死亡现象,发病死亡猪主要为20日龄左右的仔猪及刚断奶仔猪。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腹泻,有个别猪因病程短暂未出现临床症状就已死亡。此次发病死亡率高,可达90%以上。使用痢特灵、蒽诺沙星、长效土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调查该猪场在此之前发生过猪附红体病、仔猪红痢、白痢等疾病,但死亡率不高,使用柴胡注射液稀释血虫净肌肉注射效果良好。母猪分娩前均进行了猪瘟及仔猪腹泻基因工程苗K88、K99双价灭活疫苗免疫,且在发病期间未出现母猪流产、死胎、弱胎及公猪睾丸炎等繁殖障碍等症状。据了解,此猪场在2007年7月份对全场母猪、育肥猪进行了PRRS疫苗免疫。

2临床症状

主要为呼吸困难, 有的呈现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病猪表现为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犬坐姿势,厌食、呕吐、腹泻(黄绿色粪便,夹杂黄褐色泡沫样物质)、极度消瘦、颤抖、抑郁;日龄小的猪表现为大量流涎,断奶仔猪表现为咳嗽、厌食、下痢,苍白、部分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在之后可见躯体末端发绀,口鼻流出血色泡沫,脐部明显肿胀,肛门污秽。小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呈急性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发现死亡仔猪均有肠黏膜红肿充血或出血,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盲肠扁桃体无明显病变,胃黏膜出血,心、肝、脾、肾等脏器无明显病变;肺脏病变明显,肿胀、紫红色,切面充满血样胶样液体,有的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于表面,气管、支气管炎症,充满血色泡沫样渗出物;有的有胸膜炎,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色淡,扁桃体发炎。

4实验室检验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进行实验室检验。

4.1血清学检验

4.1.1 血清的制备 用针头分别由耳尖静脉采取患病仔猪的血,全血自然凝固、离心,分离血清进行各项血清学检测。

4.1.2血清学检测 用酶联免疫和正向间接血凝方法结合胶体金快速诊断方法分别检测伪狂犬病病毒(PRV)抗体、 圆环病毒(PCV2)抗体、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抗体、 猪瘟病毒(HC)抗体、胸膜肺炎放线菌抗体,结果PRV抗体强阳性, PCV2抗体阳性,PRRSV抗体弱阳性, HCV抗体阴性,胸膜肺炎放线菌抗体强阳性。

4.2微生物检验

4.2.1 细菌培养 无菌取病死猪肝脏切面于普通琼脂斜面接种后,37℃培养24小时。

4.2.2镜检 采取培养基中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

4.2.3用ATB半自动细菌鉴定仪测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4.2.4药敏试验 取定性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落做药敏试验,结果:阿莫西林、蒽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产生耐药性;先锋V、痢特灵产生弱耐药性;丁胺卡那、菌必治不产生耐药性。

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首选治疗大肠杆菌药物应为丁胺卞那和菌必治。

5 分析判断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此次仔猪发病的病原为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由于母猪分娩前接种过K88、K99双价灭活苗,2007年10月份发生的附红细胞体病、大肠杆菌病已经控制住,且该场经过PRRS免疫,PRRSV抗体检测阳性有母源抗体干扰,但也不排除自然感染的情况存在。所以判断此次混合感染中,以呈现强阳性的胸膜肺炎和伪狂犬病为主,圆环病毒在猪群中长期以来存在感染现象,但未发病,判断此次发病以圆环病毒为源发病毒,继发了其他病原的感染,而其他病原的感染激发了圆环病毒感染发病,多病原共同作用,导致了仔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6治疗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着标本兼治原则,采取对症下药和综合治疗相结合措施给予治疗。

6.1 呼吸道症状对症治疗:针对咳嗽、腹式呼吸等症状,用泰乐菌素、重症咳喘舒0.1毫升/千克配合青霉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重症病例配合林可霉素0.2毫升/千克,加上解热镇痛药物,复方氨基比林或者安乃近,肌肉注射,对同群猪用泰乐菌素+阿莫西林拌料预防控制。

6.2 消化道症状对症治疗:针对腹泻、呕吐、严重脱水、心力衰竭等症状,采用氟苯尼考配合青霉素0.1毫升/千克肌肉注射,VB62~4毫升,出现心力衰竭现象的用10%安钠咖4~5毫升肌肉注射,出现脱水现象的用葡萄糖盐水配合VE、VB1腹腔注射;若猪出现脱水现象但不严重时加入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常水1000毫升配成口服液让其自由饮用)。

6.3 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毒力用黄芪多糖注射液配合病毒唑,每头0.5毫升经后海穴位注射。

6.4 调节胃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大肠杆菌病,使用促菌生于新生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3亿活菌,以后每日1次,连服3次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

6.5 做好针对存在病原的免疫接种。

经过以上治疗,猪只发病情况明显得到控制,发病猪只病症得到缓解,初生仔猪无发病。

7体会

随着畜牧业经济飞速发展,猪只养殖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转型,使得生猪养殖密度相对加大,加上养殖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猪只引进渠道复杂、广泛,致使各类疾病广泛传播、流行,其中以各种免疫抑制病(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为主)的发生及多病原混合感染(如:呼吸系统综合征)发病最为普遍,且难以控制,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很大程度制约着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针对此次发病来看,综合性措施与预防免疫接种为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

8综合防治措施

8.1狠抓源头,不让疾病进场

8.1.1做好检疫、引种、隔离工作。提倡自繁自养,若由外地引进新猪,应到无规定疫病地区选购,到规模大比较正规的猪场选购仔猪。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使猪只所携带的正常菌群相差不大,可避免交叉感染。新进猪要查看检疫、免疫证明,隔离观察3~4周再与原来的猪合群。新猪进场第一周应在其饲料中添加一些常用的抗生素,以减免环境应激所引起的疾病。停药3天后应按防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无论其原来防疫如何,建议全部重新进行免疫。

8.1.2建立严格的入门消毒制度,为了防止饲养管理人员、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所带来的病原体和污物对猪构成威胁,猪场大门口应设置广而深的消毒池和洗手消毒盆,人员及外出回来的车辆要经过消毒方可进场。

8.2加强管理,减少发病诱因

8.2.1供给优质全价的饲料,提高猪的抵抗力。肽制品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增强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可在猪饲料内添加0.2%的生物活性肽,能有效克服仔猪断奶应激,提高免疫力,同时要保证供足清洁饮水。

8.2.2控制合适的温度,并减少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加强猪舍通风,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度,降低氨气、硫化氢气体的浓度,从而减少呼吸道病的发生。同时,注意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做到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尽量使早晚温差不要太大。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

8.2.3合理分群,调整饲养密度。猪群不宜太大,每个猪圈内饲养猪的头数尽量不要超过15头;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减少应激,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

8.3科学用药,提高免疫效果

科学免疫是防控疫病的关键环节,因为没有一个万能的免疫程序能够用于所有猪场,建议猪场和饲养户可以与当地的兽医及动物疫病防治部门或科研部门的专家合作,根据季节、周围环境、猪场现状、饲养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药物预防(药物保健)是对疫苗预防的补充和应急措施。例如秋季气候变冷时,在猪饲料中添加抗呼吸道病药物,冬季寒冷、猪舍潮湿时添加抗腹泻药物,母猪分娩前后使用抗产褥热和乳腺炎药物,以及对新生仔猪、新购仔猪、断奶仔猪和转群分栏猪使用药物防病, 如:对初生仔猪“开奶”前的用药,在仔猪初生后,未让仔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用抗生素药(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口服。以后每天服1次,连服3天,防止病从口入,都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8.4早期诊断,为治愈创机遇

猪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需要认真细致观察方可发现,要对饲养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养种猪和仔猪的人员应分配20%的时间做投料和清扫工作,用80%的时间来观察猪群,及时发现异常。我们可以根据周围疫病情况和免疫预防情况怀疑或者排除某些疾病,缩小怀疑范围,一旦确诊,就要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最大限度降低由于疾病带来的损失。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