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和广大农村养猪专业户、牧业小区饲养的猪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发病原因越来越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防治效果差,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现场调查研究发现,出现上述情况与猪群中广泛存在着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密切相关。
1猪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种类
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气喘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
2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危害性
2.1原发性病原感染,造成繁殖障碍和严重的呼吸道病
2.1.1初产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圆环病毒70%以上流产、PRRS流产率50%~70%)。
2.1.2经产母猪除产弱胎、木乃伊胎外,多数产后不发情,屡配不孕。
2.1.3公猪精子弱,活力差,失去配种能力。
2.1.4引发呼吸道病,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为10%~30%或以上。
2.2保育猪发病死亡率高达20%~50%,哺乳仔猪死亡率100%(PR)。
2.3由于免疫抑制导致免疫耐受,免疫麻痹,对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应答,使猪群整体免疫力低下,易遭受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混合与继发感染,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
3当前猪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流行特点
3.1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病例增多
当前经产母猪感染病原后,引发流产与产死胎的大为减少,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带毒(气喘病隐性感染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带毒猪作为种猪可发生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危害性更大。
3.2持续性感染长期存在
带毒母猪可经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产下的弱仔猪有的可成活,但长期带毒,使猪群中表现持续性感染(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气喘病),PRRS可带毒112天。
3.3免疫抑制使猪群出现免疫麻痹,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应答
蓝耳病病毒对猪瘟弱毒疫苗和气喘病活菌苗的免疫应答产生干扰作用;免疫抑制机理如下:
3.3.1蓝耳病:蓝耳病病毒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功能,诱导感染细胞的凋死,引起T细胞发生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的细胞因子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猪的免疫抑制。
3.3.2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圆环病毒能使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增加,而使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意味着T细胞和B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从而缺乏免疫应答。
3.3.3气喘病:肺炎支原体能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猪体的免疫抑制。
3.4继发感染增多,使病情复杂化
由于免疫抑制,猪体整体免疫力低下,常出现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如蓝耳病常与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病毒或伪狂犬病毒或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从而继发链球菌,放线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等多重感染。当前猪群中双重感染率可达50%以上。
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常与蓝耳病病毒、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常见有副猪嗜血杆菌、放线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猪气喘病常与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Ⅱ型混合感染,成为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发性病原体,还能继发感染巴氏杆菌、链球菌、放线杆菌及嗜血杆菌等。
由于多重感染,不仅增加了保育仔猪的死亡率和母猪的繁殖障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带来困难,并难于净化猪群。
4猪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要针对当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流行新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4.1慎重引种,严格检疫
检疫隔离(1个月以上),血检1次,驱虫1次,补注疫菌苗(猪伪狂犬、口啼疫、链球菌)。
4.2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4.2.1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多点式或三点式饲养、防止猪群中交叉感染与连续感染。
4.2.2坚持消毒制度:人流与物流,生产区清洁卫生。
4.2.3污水与粪尿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空气、水源、土地等)。
4.2.4猪场禁止饲养犬、猫、牛、羊、禽类,驱赶鸟类。
4.2.5实行早期隔离断奶技术;21日龄至28日龄断奶,可有效的预防喘气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及传染性胃肠炎,以及部分细菌性疾病。断奶后注意应激与舍温。
4.2.6开展人工授精,减少饲养公猪数量,提高配种率与产仔率,还可控制疾病的传播。
4.3供给猪群优质全价饲料
饲养标准与营养成分符合国家的规定,严禁乱用药物添加剂和助生长剂,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4.3.1益生肽C211(仔猪专用):含芽胞杆菌、乳酸菌类,肠球菌类多种益生菌及促生长因子。每瓶3克,含100亿菌数,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溶化饮用,哺乳仔猪每50头饮用1瓶,保育猪每30头饮用1瓶。
4.3.2益生肽C231(育肥猪专用):含产酶牙胞杆菌,肠球菌、乳酸菌、促生长因子等。每瓶3克,含100亿菌数。60~90日龄猪每瓶饮水60头,100日龄以上每瓶饮水40头。
4.3.3作用:保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因饲料应激诱发疾病;可分泌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促进饲料吸收,消化、提高饲料转化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改善饲养环境,减少肠道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减少僵猪发生等。
4.4驱虫、灭鼠、杀虫
4.4.1驱虫:引种隔离检疫驱虫1次,生产母猪配种前14天驱虫1次,断奶仔猪转群时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各驱虫1次,用伊维菌素等。
4.4.2灭鼠:鼠类能传播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土拉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猪丹毒、猪肺疫、钩端、伪狂犬病、猪瘟、口蹄疫、立克次体病等。用灭鼠药灭鼠,注意别引发猪中毒。
4.4.3杀虫:吸血昆虫如蚊、蝇、虻、蜱等可携带细菌100多种、病毒20多种,原虫约30种,又传播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乙型脑炎、传染性胃肠炎、猪瘟、链球菌病、布鲁氏菌病、猪丹毒、猪肺疫、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球虫病、蛔虫病及疥螨等20几种病。
诺蝇净:每吨料中加1%预混剂500克,饲喂;蚊蝇净:用0.05%溶液喷洒杀虫。
4.5药物预防
4.5.1哺乳仔猪:1日龄、7日龄每头每次肌注排疫肽各0.2毫升,同时1日龄每头口服畜禽生命宝0.5毫升,连服3天。可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水肿病,增强免疫力、提高仔猪成活率等。
断奶前后各1周,每1吨料中添加支原净100克、强力霉素120克,连续饲喂14天。
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转移因子0.2毫升,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应激,饲料应激,环境应激,避免由于应激而诱发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气喘病及呼吸道病等。
4.5.2育肥猪:转群前7天,于1吨料中加入利高霉素1.2千克,阿莫西林200克,连续饲喂12天。
4.5.3妊娠母猪产仔前后各7天,于1吨料中加入阿奇霉素粉或于100千克料中加入氟康王(10%氟苯尼考粉)2克,支原净100克,连续饲喂14天。
4.5.4后备母猪:配种前20天,于1吨料中加入氟康王(10%氟苯尼考粉)120克,强力霉素150克连续饲喂12天。
4.6免疫预防
4.6.1仔猪:为避免蓝耳病病毒对猪瘟疫苗和气喘病活菌苗免疫应答产生干扰作用,仔猪21日龄接种猪瘟弱毒疫菌,28日龄接种气喘病活菌苗(进口苗),35日龄接种蓝耳病活疫苗(德国勃林格公司)可有效的避免干扰作用。注苗时配合加入转移因子(为一种多核苷酸与低分子多肽的复合物,进入动物体内通过核酸深入受体的淋巴细胞,起着传递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信息的作用;能将免疫反应活性转移给正常的未致敏的细胞,从而扩大细胞免疫反应;能激活辅助性T细胞,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同时肌注,可明显提高抗体水平,延长抗体持续时间,增强免疫效果。PCV-2灭活苗,后备母猪配种前5周和2周,妊娠母猪产前1周免疫1次。
4.6.2生产种猪:注射蓝耳病灭活疫苗,不会产生干扰作用。
4.6.3做好其他疫苗的免疫:猪瘟,生产母猪产仔后7天免疫,种公猪每年春、秋各1次,仔猪21~25日龄首免,60~65日龄2免;口蹄疫,每3个月免疫1次(仔猪35日龄首免,70日龄2免);伪狂犬病,每4个月免疫1次;乙脑,每年免疫1次;细小病毒,连续免4次;链球菌,苗仔猪2次;蓝耳病活疫苗,每年2次。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苗每年免疫3次。注射时配合肌注转移因子,活疫苗可混合同时肌注,灭活苗分别肌注。
4.7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种猪场每季度免疫监测1次,每半年监测抗原1次,以分析猪群健康状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时防范。
4.8发生疫情时应采取的措施
4.8.1隔离病猪,封销疫点,全面消毒。
4.8.2未发病猪群立即投药预防,通过饲料或饮水加药。如于1吨料中加入圆环灭粉(纯中药制剂)1500克,连续饲喂14天。
4.8.3治疗:
蓝耳病与圆环病毒Ⅱ型感染治疗方法:猪用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重症加量2倍;猪用转移因子,保育猪用排疫肽。用法与用量与干扰素相同,二者同时使用,分别肌注。并配合肌注复方灵芝多糖注射液或奇健(黄芪多糖注射液)或复方柴胡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3~4天。为防止继发感染,可根据病情,加注广谱抗生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3天。病猪改饮电解质多维。
气喘病治疗方法:排疫肽(免疫球蛋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3次;转移因子(低分子多肽-核苷酸),每40千克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两者同时使用,分别肌注。同时配合肌注支原净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0毫克,每日1次,连用4天;强力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4天。或者配合肌注泰乐菌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8~10毫克,每日2次,连用5天;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5天。或者配合肌注卡那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4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5天;2.5%蒽诺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1次,连用5天,对症治疗。
未发病猪群,于1吨料中加入金西林(含金霉素,磺胺二甲嘧啶、青霉素)1000克,连续饲喂12天。
4.8.4净化种群:发病场使用蓝耳病活疫苗接种(德国勃林格公司生产的美洲与欧洲株制成的弱毒活疫苗)。然后进行血清学监测,用PCR和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FCP)区别野毒与病苗毒。如果Elisa检测呈阳性,可用PCR确定毒株和病毒序列。新生仔猪采脐带,3周龄仔猪采病变组织进行PCR检测PRRSV判定猪群是否存在垂直传播,这是判断疫苗免疫是否控制PRRSV传播的一种方法。
5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除了传染性因素引起猪的免疫抑制之外,还有许多非传染性因素:
5.1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也受遗传控制,如发生先天性免疫缺陷,就可导致免疫失败。
5.2营养因素
抗原进入机体后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需要营养物质作基础,如动物营养缺乏,蛋白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不足,能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和数量,从而导致免疫反应滞后,使免疫应答受到抑制。
5.3中毒因素
真菌产生的各种毒素可溶解淋巴细胞,使体液、细胞免疫调节机能受到抑制。抑制细胞的分裂或蛋白的合成,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免疫应答等。
5.4药物因素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四环素类,氯霉素和痢特灵等抗生素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卡那霉素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新霉素和土霉素对某些疫苗也有抑制作用,四环素对巴氏杆菌疫苗免疫产生抑制;地塞米松可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造成免疫抑制。
5.5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在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作用下,使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可导致出现免疫抑制作用。
6小结
当前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普遍存在,致使疾病的发生多呈双重和多重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由于多种不同病原体感染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以及致病作用之间的协同作用等使病情复杂化,症状多样化,出现严重的病理表现,导致猪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而诱发条件致病性病毒和细菌继发感染,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增大了难度,也使猪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至高不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