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突然抽搐死亡。大部分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兔气喘、被毛粗乱、耳耷拉。多数病兔体温在40 ℃以上,并伴有拉稀现象。病兔死前挣扎、咬笼、全身颤抖,倒卧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最后惨叫而死,病程约2~3 d。多数死兔鼻孔中有血样泡沫。有的未见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有的病兔眼内有白色分泌物,其眼球昏暗。
2 剖检变化
病兔口、鼻、肛门、阴门等天然孔内常有鲜红色分泌物,其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不同程度地瘀血和出血,特别是气管环出血较严重,其气管充满大量泡沫状液体,全肺出血。有的呈“红气管”,支气管内积有泡沫性血液,肺气肿,各肺叶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肾瘀血、肿大,皮质有出血点。心脏瘀血,心外膜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瘀血、肿大,呈紫红色,质地脆弱,肝、脾可见灰白色米粒大的坏死灶。胆囊增大,其内充满暗绿色的浓稠胆汁,黏膜脱落。全身淋巴肿大、出血。胸腔和腹腔内有淡红黄色的透明积液。脑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脑硬膜瘀血,脑实质水肿,大脑纵沟和腹侧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胃灰白不均,幽门部胃壁水肿,黏膜脱落,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有点状出血。淋巴结肿大,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3 实验室检验
3.1 镜检 取病死兔肝、脾、胸腔积液和眼分泌物及脑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在各涂片中均可见到散在、成对,呈“V”型、“Y”型或成堆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弯曲小球杆菌。该菌无夹膜、无芽胞。
3.2 细菌分离 取肝、脾、心血、脑组织及胸腔积液和眼分泌物接种血液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置37 ℃温箱培养24~48 h,在培养基上可见到圆形、露滴状、透明、边缘整齐且有溶血环的菌落。斜射透光显微镜检查菌落,可见蓝绿色闪光。再将菌落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内,置37 ℃温箱培养24 h后,肉汤培养物均匀混浊,并有颗粒状沉淀,摇振试管时内容物呈发辫状浮起,不形成菌环和菌膜。
3.3 回归试验 取病兔肺、气管环、肝、肾等实质器官,按1∶10比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匀浆后,冻融3次,用纱布过滤。取制好的过滤液对2只52日龄、未进行兔瘟免疫的敏感兔进行注射,每只2 mL,同时滴鼻和点眼该液各3 mL。2只兔分别于接种后42 h和50 h死亡,其症状、病变情况与自然发病兔基本一致。取死兔肝脏,用人用“O”型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并在病死兔的肝、脾等器官中检出李氏杆菌。
3.4 血凝试验(HA) 取10只病死兔肝、脾分别研磨制浆。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3 000转/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在96孔V型微量滴定板上按常规方法用人用“O”型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其中3份血凝价为1∶512,7份血凝价为1∶256。由此证明病料中有大量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血凝抑制试验(HI):用已知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进行红细胞抑制试验,结果以上病毒的血凝性均被该血清抑制,说明病料中的病毒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4 防治
4.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搞好环境卫生,正确处理粪便,消灭鼠害。管理好饲料、水源,防止其被污染。防止野兔及其他畜禽进入兔场。兔笼、用具及场地用消毒液彻底消毒。死兔要深埋或烧毁。在日粮中适量添加维生素A、B12、C、E及矿物质,增强兔只抵抗力,同时用0.05%盐酸环丙沙星饮水,连饮3~4 d。
4.2 隔离病兔,未发病兔立即用兔瘟灭活苗紧急接种,每只2 mL。
4.3 初发病兔应用兔瘟高免血清进行治疗,2 mL/kg。
4.4 已发病兔治疗:肌肉注射息热(主要成分为磺胺嘧啶等),每千克体重0.3 mL,每天2次,连用3 d;肌肉注射红光宝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卡那霉素等),每千克体重0.2 mL,每天2次,连用3 d;有结膜炎的同时用2%硼酸水洗眼,洗后滴加眼药水。如发生化脓性结膜炎可涂丁胺卡那霉素眼膏;对有神经症状的,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 mL,连用3 d;配合中药治疗,方剂:金银花、藤叶、山栀子根、野菊花、茵陈、钩藤根、车前草各2 g,煎水灌服(本方为1~2 kg体重兔的用量),连用3 d。
5 小结
5.1 兔瘟(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患兔死亡率高达90%~100%。个别养兔场缺乏防制意识,不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有的放松了免疫注射工作,致使兔瘟仍在一定区域零星发生。
5.2 李氏杆菌抵抗力很强,在青贮饲料、干草、土壤、粪便中能长时间生存。饲草、饲料被李氏杆菌污染后,极易引起兔群发病。兔发病后,要立即隔离治疗,无治疗价值者坚决淘汰。
5.3 26日龄首免,50~6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成年兔半年免疫一次。如经常发生免疫失败,须检测抗体水平,以便及时变更免疫程序。
5.4 鼠类常为李氏杆菌的贮存库。老鼠经常出没于兔舍周围,污染饲料、用具和饮水等。因此,定期灭鼠对于消灭李氏杆菌病有重要意义。
5.5 李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病,因此在兔的饲养与治疗过程中应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