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鹅常见寄生虫病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2-2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620

1 鹅毛滴虫病

鹅毛滴虫病是由禽毛滴虫引起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患鹅发病特征是呼吸困难和口腔黏膜溃疡、坏死等。鹅的易感日龄为数周至5~8月龄。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幼鹅多呈急性型发病,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不食,跛行,喜卧,身体蜷缩成团,吞咽与呼吸困难。排稀便,粪便呈淡黄色。口腔及喉头黏膜充血,并出现绿豆大小的淡黄色小结节,有的食道出现溃疡、穿孔。个别病例因坏死性肠炎、肝炎或肝破裂而死亡。慢性型多见于成鹅,病鹅表现为消瘦,绒毛脱落,生长发育缓慢,头、颈、腹部出现秃毛区。

1.1 预防 鹅舍保持通风、清洁、干燥。定期对鹅舍、用具、环境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雏鹅与成鹅分开饲养,防止交叉感染。饲料中适量添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提高鹅的抗病力。保证饲料和饮水清洁,做好灭鼠工作。

1.2 治疗 阿的平或氨基阿的平,或雷佛诺尔,0.01 g/kg体重。上述药物按使用剂量溶于2 mL水中,逐只灌服,24 h后重复喂服1次,或按0.1 g/kg体重的剂量将药物溶于水中连饮7 d;1∶2 000硫酸铜溶液饮水,注意勿过量,否则易引起中毒;灭滴灵溶液饮水,连用5 d,停药3 d后,再饮5 d。

2 鹅羽虱病

该病的病原是羽虱,其靠吞吃鹅的羽毛、皮屑生存。寄生在鹅头部和体部的羽虱呈椭圆形,全身有密毛,呈黄色;寄生在鹅翅部的羽虱呈灰黑色。

春季鹅虱大量繁殖,吞噬鹅的皮屑,使鹅奇痒不安,羽毛脱落,甚至造成鹅毛脱光。鹅只患病后产蛋率下降,抵抗力降低,体重减轻。

2.1 防治

2.1.1 喷涂法 0.2%敌百虫于夜间喷洒鹅体,同时对鹅舍墙壁、地面及用具进行消毒。用3%~5%硫磺粉喷涂羽毛。也可用烟草1份,水20份,煎煮1 h,候温后涂洗鹅身。同时,对鹅舍各处进行彻底杀虫。

2.1.2 药浴法 2.5%的敌杀死20 mL加水10 L,配成药液。将此药液喷洒到鹅体的羽毛上或将鹅浸入药液,但鹅头要露出液面,浸1~2 s即可。或取氟化钠1份,清水99份,配成1%氟化钠溶液,将鹅浸入药液数秒后提出,以羽毛浸湿为度。或取精制敌百虫0.5份,温水99.5份,将鹅浸入混合药液内数秒钟。以上几种药浴法对虱卵无效,浴后10 d应再重复施用一次,以杀死孵出的幼虱。药浴时要提高舍温,以防鹅感冒。

3 鹅剑带绦虫病

鹅剑带绦虫病是由矛形剑带绦虫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成虫主要寄生在鹅的小肠,可引起肠黏膜损伤和造成消化机能障碍。临床上以消瘦、下痢和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

雏鹅感染后排淡黄色稀便,粪便中有水草碎片,其食欲减少,饮欲增加,生长发育不良,并有神经症状,表现为步态不稳,突然倒地,头往后仰,滚转几次后死亡。2月龄的发病幼鹅精神萎顿,消瘦,虚弱,不愿活动,离群独居,翅膀下垂,羽毛松乱,排带黏液的稀便。有的病鹅两腿和头颈震颤,时而在排出的稀便中发现白色绦虫节片。后期病鹅极度贫血,患鹅多数在瘦弱中死亡。

3.1 预防 在流行地区,带虫成鹅是主要传染源,其可通过粪便大量排出虫卵。对此应在每年入冬及开春时及时进行驱虫。幼鹅应在18日龄(因虫体成熟期为20 d)驱虫1次。有条件的应杀灭剑水蚤,将被污染池塘内的水排干,重新灌入新水或施用农药、化肥。

3.2 治疗 硫双二氯酚,150~200 mg/kg体重,或按1∶30的比例将其与饲料混匀喂给;氯硝柳胺,60~100 mg/kg体重,拌料喂给;石榴皮槟榔合剂,配法为取石榴皮、槟榔各100 g,加水至1 000 mL,煮沸1 h,加水调至800 mL。服用剂量为:20日龄雏鹅1.5 mL,30日龄幼鹅2 mL,30日龄以上用2.5 mL。将药液混入饲料喂给或用胃管投服,2 d内用完。

4 鹅球虫病

鹅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和泰泽属的球虫寄生于鹅的肠道或肾脏而引起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2周至3月龄的雏鹅和幼鹅易染本病,其发病死亡率高,康复鹅成为带虫者。

按寄生部位,鹅球虫病可分为肠球虫和肾球虫两种。

肠球虫病:急性病例多见于雏鹅,病初鹅精神不振,羽毛松乱,无光泽,缩头,行走缓慢,闭目呆立,有时卧地,头弯曲藏至背部羽下,食欲减少或不食,喜饮水,先便秘后排稀便,泄殖腔周围粘有粪便。后由于肠道损伤及中毒而翅膀轻瘫,共济失调,渴欲增加,其食道膨大部充满液体,粪便带血,逐渐消瘦。出现神经症状的痉挛性收缩,不久即死亡。

肾球虫病:由致病力很强的截形艾美尔球虫引起。此种球虫分布很广,对3~12周龄的幼鹅和中鹅有致病力,其发病死亡率达30%~100%,甚至可引起暴发流行。患鹅发病急,食欲不振,排白色粪便,翅膀下垂,目光迟钝,眼睛凹陷。存活者歪头扭颈,步态不稳、摇晃。

4.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垫草及污物并作堆积发酵处理,以杀灭球虫卵囊。饲养场地保持清洁、干燥,不到低洼、潮湿地带放牧。预防: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饲喂,连用4~5 d。

4.2 治疗 选用几种药物交替使用。氨丙啉,按150~200 mg/kg混料饲喂,或按80~120 mg/L溶于饮水中,连用7 d;氨苯胍,按100 mg/kg混料喂给,连用7~10 d;磺胺二甲基嘧啶,以0.5%比例混于饲料中喂给,连用3 d,停药2 d后,再连用3 d;球痢灵,按0.025%浓度混料连喂3~5 d;磺胺六甲嘧啶,以0.05%~0.2%浓度混饲,连用3~5 d。

5 鹅裂口线虫

鹅裂口线虫是由寄生在鹅肌胃的鹅裂口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主要危害小鹅,常造成大批死鹅。

病雏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不食,生长发育受阻,体弱,贫血,出现消化障碍,有时腹泻。虫体过多且饲养管理不当时可造成大批死亡。虫体少或鹅的日龄较大时其症状不明显,这类鹅往往成为带虫者和传播者。

5.1 预防 大、小鹅分开饲养,让雏鹅摆脱裂口线虫侵袭。放牧场所要空闲1~15个月后再进鹅,在空闲期间应搞好鹅舍卫生,对鹅舍进行彻底消毒。雏鹅从放牧开始,经17~22 d进行第一次预防性驱虫,以后依据情况进行第二次驱虫。驱虫应在隔离鹅舍内进行,投药后2 d彻底清除粪便,并对粪便进行发酵处理。

5.2 治疗 盐酸左旋咪唑,按25 mg/kg体重喂服,隔3~7 d驱虫1次;丙硫咪唑,按10~30 mg/kg体重混料喂给;驱虫净,按40 mg/kg体重拌料饲喂,或按0.01%浓度溶于水中,连饮7 d;甲苯咪唑,按30~50 mg/kg体重,或按0.0125%比例混饲,每天1次,连用2 d。

6 鹅嗜眼吸虫病

鹅嗜眼吸虫病是由嗜眼科的鹅嗜眼吸虫寄生于鹅的眼结膜囊和瞬膜下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一些养鹅地区,该病发生率很高,可达80%。

病鹅怕光、流泪,眼结膜充血,并有小点出血或糜烂,或流带血的泪液。眼睑水肿,两眼紧闭。重症角膜混浊,出现溃疡,并有黄色块状坏死物突出于眼睑,形成脓性溃疡。大多数单侧眼发病,也有双侧同时发病的。病鹅初期食欲减退,常摇头、弯颈,用爪搔眼。重症者双目失明,采食困难,消瘦,最后死亡。成年鹅感染后症状较轻,主要呈现结膜炎、角膜炎变化,患病母鹅产蛋量下降。

6.1 预防 不到易染疫病的水域放牧,杀灭瘤拟黑螺等,杜绝病原传播;在流行地区,牧草应做杀灭幼囊处理后再饲喂。

6.2 治疗 75%酒精滴眼。将鹅保定,用钝头金属棒或眼科玻璃棒扒开瞬膜,用药棉吸干泪液后,立即滴入75%酒精4~6滴。酒精对眼的刺激作用会引起暂时性充血,用环丙沙星眼药水滴眼即可恢复。

7 鹅棘口吸虫

鹅棘口吸虫是由棘口科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鹅的大肠、小肠、直肠和泄殖腔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分布广泛,主要危害雏鹅,一年四季均可引起感染。

本病对雏鹅危害较为严重,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毒素作用可引起肠黏膜损伤和出血,可见盲肠和直肠出现出血性炎症。病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痢,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血丝,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最后由于极度衰竭而亡。成年鹅患病后体重下降,母鹅产蛋量减少。

7.1 预防 杀灭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不喂含囊蚴的水草等。对鹅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可用丙硫咪唑,按10 mg/kg体重拌料喂给,每半月驱虫1次。对饲养环境、鹅舍、用具进行经常性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垫草及污物,驱虫后24 h内将清除的粪便作堆积发酵处理。有条件的应灭螺,以消灭中间宿主。

7.2 治疗 硫双二氯酚,按150~200 mg/kg体重拌料饲喂;氯硝柳胺,按50~100 mg/kg体重拌料喂给;丙硫苯咪唑,按10~25 mg/kg体重拌料喂给;槟榔煎剂,用槟榔粉50 g,加水1 000 mL煎至剩750 mL,用纱布滤去药渣,剩下的药液按7.5~11 mL/kg体重空腹灌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