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经营管理 » 正文

企业危机管理的九大误区(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18  来源:兽药营销网  作者:高强  浏览次数:193
    被动应对媒体舆论
 
   媒体怎么说,我怎么应对,完全根据媒体舆论来回应,这种危机管理也是许多企业的典型误区。
 
   应对舆论显然不是危机管理中管理舆论的主要目的,危机管理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引导舆论上,掌握舆论的发言权。
 
   很多企业一出现危机,自己不愿、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公布危机信息。而现在的一些媒体记者还很懒,根本不主动采访,网上查查资料,捕风捉影就长篇报道,然后媒体猜错了,他就出来说哪哪错了……
 
   所以,企业要主动,一些核心媒体的记者不来找我,我要主动去找他们,告诉他们千万别瞎报道,告诉他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可以新闻发布的方式召集记者。
 
   负面新闻都要删掉
 
   负面新闻要不要删,要删,但也要看什么时候。
 
   根据危机的特性,将危机管理按四个时段来划分,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恢复期、危机解决期。显然,只有在危机突发期将负面新闻删掉才有意义,因为突发期也即负面报道高发期,超早发现越早删除,影响也就越小。
 
   但经常有企业会要求删掉几个月甚至几年前的负面报道,这种误区在企业中也普遍存在。说得难听点这是阉割企业的历史,没有历史的企业是不可能拥有品牌的。退一步讲,删掉这些负面报道根本删不掉人们的印象。
 
   危机管理是要改变人们对企业看法,删掉那些负面能改变人们的看法吗?不能!
 
   反过来说,如果危机管理没有能改变人们的负面看法,那也是失败的危机管理。
 
   用某个理论管理危机
 
   这并非贬低国内的某些所谓专家,既然得出一些理论,也必然有一些适用性。但适用性绝不意味着普遍性,尤其是危机管理,生搬硬套某些理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加重危机。
 
   比如,“喝牛奶对身体有益”句话很适用,如果某病人做完手术,让你送点东西,你绝不能因为“喝牛奶对身体有益”就送牛奶去,因为如果是做胃肠手术的话,是不能喝牛奶的!
 
   危机管理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病”了,只有对诊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业界经常有企业发出感叹,本来是个小危机,让专家一搞却成大危机了……这就是因为生搬硬套某个理论的原因,尤其是“坦白事实,告诉真相”这种理论,请问什么叫事实? 
 
   领导/权威着急讲话
 
   危机发生时,企业通常会想到专家、领导马上来澄清一下事实。但很多新闻也并非空穴来风,企业如果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即便是假的,也当成真的处理,这样发现事实真像后反而会获得消费者认可。
 
   所谓“言多必失”,领导/权威当然要一言九鼎,领导/权威如果着急发言,万一说错话则很难有回旋的空间,因为企业/权威本身就代表企业。而让新闻发言人来说,领导还可以出来说他并不代表企业。
 
   即便马云、潘石屹这样的魅力领导,某些时候也该让新闻发言人来说,比如这一次捐款危机,马云的危机公关就比潘石屹高明的多。
 
   不做正面形象恢复
 
   危机结束了,危机管理是不是也结束了呢?不是的!
 
   危机管理的真正目的是化危为机,最起码也要恢复企业形象。不做正面形象恢复,那危机管理工作只能算做了一半。危机让我们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除了有大量的报道存在于网络,还会有大量的报道存在于人们的脑海,危机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
 
   因此,做正面形象恢复,是消除危机的持续影响,如果不趁热打铁做正面宣传,给个正面说法,过几个月、过几年负面影响还将持续存在。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