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经营管理 » 正文

企业危机管理的九大误区(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18  来源:兽药营销网  作者:高强  浏览次数:199
    2003年以前,中国人总喜欢把坏事藏着、掖着,但sars事件却让人们发现,透明也时候并不是坏事。相反,它能帮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正是sars事件让企业也注意到危机管理的另一种方式。可以说,中国企业对于危机管理的重视就是从2003年开始的。
 
    于此同时,危机管理在中国迅速发展,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越来越强:
 
   “近期有媒体将会对我们有大量负面报道,请问怎么办?”
 
   “现在网上有上千篇我们的负面报道,你们有能力删掉吗?”
 
   “我们公司准备上市,但是舆论对我们非常不利,我们需要危机管理。”
 
   “市场不景气,人们对我们的产品丧失信心了,怎么处理?”
 
    ……
 
   然而,危机意识的增强并不代表对于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下就是众多的企业危机管理的误区。
 
   谣言就是危机
 
   许多企业觉得谣言就是危机,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在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中,被人造谣企业目标不明确,被人造谣员工对企业不满,被人造谣企业不诚信,被人造谣产品不合格,被人造谣股东撤资,被人造谣渠道商退货……只要竞争对手愿意,从市场、资本、员工、产品等角度入手,要想对企业造谣实在是太容易了。
 
   判断一个谣言是不是危机,要看这个谣言会不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其实有绝大部份是不会的,一个成熟的品牌应该经受得起各种谣言。
 
   对于谣言,企业要做的就是形成自己的免疫力,只要企业自己“身体健康”,就会百病不侵。如果企业“身体不好”,危机管理也是治标不治根,企业首先需要的是治好管理、经营上的“病”——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谣言有时候也是如此。
 
   危机管理只管“危”不管“机”
 
   危机是危也机,这话很多人听说过,但未必明白其中的道理。
 
   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管理危机必须有这种心态,只有抱着利用危机的心态才能真正解决好危机。碰到危机时,先分析一下危机能带来什么好处,带来什么机会,然后将好处与机会最大会,再衡量一些带来的坏处与挑战,将坏处与挑战最小化。
  
   也就是说,危机管理即要管理“危”,也要管理“机”,只有“危”与“机”一起管理才叫真正的“危机管理”。
 
   媒体监测就是监测媒体报道
 
   媒体监测是危机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提到媒体监测,许多企业觉得无非就是要几个员工24小时轮渡盯着搜索引擎,或者就用监测软件来监控……我不得不说,这不是媒体监测,这叫监测媒体报道。
 
   监测媒体报道当然不可或缺,因为它告诉我们危机的进展,对于制定下一步危机管理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只有监测到媒体出处,才可以在后期在同样的媒体上有效的恢复企业形象。
 
   但是,监测到的媒体报道意味着信息已经传播,影响已经扩大大,我们不能指望看过负面报道的人一定会看到正面的回复。显然,媒体监测还要提前到媒体发布新闻稿之前,这就需要记者与编辑的配合。也是建立记者圈,在重要媒体安插记者、编辑或者广告合作,从而建立能在发稿之前得到消息的媒体监测体系。
 
   拒绝接受媒体采访
 
   媒体有时候确实很可恶,挖人痛处、揭人伤疤……
 
   但媒体有时候也很可爱,还原客观、为企业鸣不平……
 
   事实上,媒体并不真正在乎什么危机不危机,媒体在乎是的新闻。媒体都想要点独家新闻,这是媒体的弱点,因此曝一点对企业有利的新闻那-全球品牌网-是皆大欢喜的事,即便没好事也可以哭哭惨,喊喊冤搏点同情嘛!
 
   既然是免费给企业做宣传,免费来缓解一些危机带来的紧张情况,为什么要拒绝媒体呢?这时候,老总先不要露面,让公司发言人或者公关公司去和媒体记者慢慢谈好了。 (未完待续)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