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狐的红细胞表面和游离于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传染病,2006年7月,辽宁省普兰店市某养殖园区发现有狐狸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鼻流血液为特征的疾病,经现场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狐附红细胞体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 辽宁省普兰店市某养殖园区内养狐专业户中有两户于2006年7月10日有9只狐发病,另一户有6只狐发病,7月24日两户共有25只狐发病,其中仔狐21只。发病死亡14只,其中仔狐13只,死亡率62%。
二、临床症状 急性型 发病前1天晚上食欲、饮水及活动均正常,第2天早晨死于笼中,有的狐食后突然倒地抽搐,口吐白沫,迅速死亡。
亚急性型 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困难,鼻流出泡沫样血液,全身间歇性抽搐,病程1~2天死亡。
慢性型 多发生于发病后期,间歇性抽搐,可持续5~8天死亡。
三、剖检病变 脑部血管充血、瘀血,脑实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肺脏大面积瘀血、出血,呈现黑色,心包积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色泽变浅,心内膜有条状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切面模糊不清,胆囊充盈,肾脏苍白,表面有丝状出血,膀胱内膜、膈肌、腹膜条状出血。
四、实验室诊断 采病狐前臂静脉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璃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表面附着有球形、椭圆形、豆点状及颗粒状的小虫体(附红细胞体),并不停的做扭转、翻转运动。随着附红细胞体的活动,红细胞的形态也发生变形,呈上下震颤或左右摆动,使红细胞呈齿轮状、锥状、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不规则的形状。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狐的附红细胞体病。
五、防治 1.肌肉注射血虫净(贝尼尔),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按3~5毫克/千克体重,深部肌肉注射,隔48小时注射1次,连注3次。
2.血虫清注射液,按0.2~0.3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间隔24小时再注射1次,连注3次。
3.血虫杀注射液,按0.2~0.3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间隔48小时后重复注射1次,连注3次。
4.四环素、土霉素,按10毫克/千克体重,金霉素按15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连注7~10天。
笔者对发病狐采用上述疗法进行治疗后,效果良好。
六、小结 1.畜主在发病初期误认为是狐的常见病,经治疗无效,所以,一旦发现可疑病狐,应早期进行附红细胞体检查,及时确诊,并及时采取措施,杜绝传染源。
2.狐附红细胞体,多以节肢动物为传染媒介,所以,要彻底消除病原传染途径,定期驱杀蚊蝇、疥螨、虱等吸血昆虫,搞好环境消毒,以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3.对严重病狐,还可用抗生素药物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用血虫清和血虫杀注射液注射3~4小时后,药物即可杀死部分虫体,使狐体温升高,一般情况下,不必用药物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