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2006年11月,新疆库尔勒农二师某团某养殖场所养的3000只50日龄鹅部分开始发病,从发病开始到得到控制共有15天,期间发病鹅有465只,死亡鹅226只,发病率15.5%,死亡率48.6%。
二、临床症状
部分病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鹅精神萎顿,行动缓慢常落于鹅群的后面,闭目瞌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弯颈,食欲减退或不食,渴欲增加,嗉囊内积食不化,口和鼻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并常常摇头欲甩出积在喉头的粘液。病鹅排出腥臭的白色或稠绿色稀粪,有的粪便带有血液。体温42~43℃,一般发病后1~3天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发生跛行或瘫痪不能行走,喙和蹼发紫,有的掌部肿大切开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
三、病理变化
病鹅眼结膜、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有小点出血。心包内充满透明的橙黄色渗出物,心包膜心冠脂肪有出血斑点。肺呈多发性肺炎,有气肿和出血,鼻腔黏膜充血或出血。肝脏肿大1~2倍,质地较脆呈黄棕色,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点。有的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脾脏、肾脏出血,肿大。肌胃出血显著,肠道以小肠前段和大肠黏膜充血和出血最严重,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肠系膜出血,肠内容物有血,小肠后段和盲肠较轻。气囊和肠管表面有干酪样渗出物。关节面粗糙,附着有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或红色的肉芽组织,关节囊增厚,内含有红色或灰黄色的浆液。
四、实验室检验
1. 无菌采取心血、肝脏、脾脏组织涂片或触片,分别经革兰氏和瑞氏染色,经显微镜观察,瑞氏染色可见一定数量的两极着色深、中间着色浅的球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脏、脾脏组织分别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基、肉汤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置37℃温箱中培养24~48小时后,结果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可见到2~3毫米大小的光滑、隆起、半透明露珠一样不溶血的小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未见到细菌生长,在肉汤培养基中出现轻度混浊,管底有沉积,表面有灰白色菌环。取培养物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卵圆形小球杆菌。
3. 分离生化试验,结果该菌不溶化明胶,能分解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醇,但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和木糖。M.R、V-R试验均为阴性,靛基质阳性。
4. 将分离的细菌培养18小时以后,用生理盐水洗下,接种健康鹅4只,其中2只注射0.5毫升/只,另2只注射1毫升/只,48小时后鹅全部死亡,剖检死亡鹅呈急性败血症变化,肝脏、脾脏、肾脏充血肿大,肠道出血。取病料染色、镜检,有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5.药敏试验: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采用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该菌对阿米卡星高敏,对青霉素、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中敏。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鹅巴氏杆菌病。
五、 防治措施
首先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鹅群用0.1%的快克消毒液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7天。
1. 药物治疗
肺热一针清(阿米卡星,成都药械厂生产)肌注,用量0.2毫升/千克,每日2次,5日为一疗程;百佳美磺胺间甲氧嘧啶预混剂(远征药业生产)用量2克/千克饲料拌料,连用3~5天。
对病重鹅用克菌(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上海同仁生产)0.5毫升/千克肌注,每天1~2次,连用3天。
采用以上治疗措施7天后病鹅开始停止死亡;15天后全群恢复正常。
2. 免疫预防
使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疫苗,2月龄以上鹅,每次肌注2毫升/只,两次免疫间隔8~10天,免疫效果较好。
也可使用禽霍乱弱毒疫苗、1560Fo菌苗,肌肉注射1毫升(约含10亿活菌)/只,免疫期可达半年。
有条件的鹅场,可从当地发病鹅分离菌株,制成氢氧化铝自家灭活菌苗。使用时,育成鹅和成鹅每只肌注2毫升,免疫期3~4个月。
六、小结
1.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不同血清型菌株对药物敏感性不同,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然后选用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在免疫预防方面,本病高发地区应采用标准疫苗和本地疫苗株制成的灭活菌苗联合免疫,可获得更好的、更有效的预防效果。
2. 禽霍乱的病原是条件致病菌,当遇到饲养欠佳、环境气候突变等应激因素,即可引发本病。一旦发病,应及早对病鹅隔离治疗,病死鹅和淘汰鹅集中烧毁深埋,全面消毒,并应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在本病严重发生地区,应加强环境卫生,鹅舍保持通风干燥,适当运动,不搞家禽混养,严禁在鹅场附近宰杀病禽。坚持定期检疫,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