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形势分析
人工草地建设在不利环境中发展。受种粮补贴政策等的影响,上半年全省以农田种草为主的人工草地建设速度趋缓,加之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直接影响了人工草地建设。但是,由于以人工草地建设为特征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封山、禁牧致使草食畜禽生产方式的转变对饲草饲料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草产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种草效益持续看好。 加之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草原管理部门的科学宣传、积极引导,在客观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各地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地开展工作,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人工种草面积32.9万亩,同比减少26.7%。
天然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明显加强。各级政府切实加大了天然草原建设与保护力度,草原围栏、改良面积持续增加,据统计,上半年全省草地围栏、改良面积73.2万亩,同比增长84.5%。。草地改良等各项工作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天然草原退化、沙化,较好地保护了草原植被与生态环境,提高了草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
种草养畜迅速发展。畜牧业倍增计划的全面实施、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天然草原禁、休牧范围的持续扩大,有力推动了全省种草养畜的发展。据统计,上半年全省新增种草养畜户14565个,养畜 116.8 万头(只),围绕养畜开展种草面积 21.4 万亩,占人工种草面积的 65 %。种草养畜已逐步发展成为人工草地建设的有力拉动因素和新形势下推动畜牧业发展、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举措。全省种草养畜模式在三个方面又有新突破。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种养结合模式更加规范。各地因地制宜,因畜定草,积极推进科学种草养畜,养畜范围基本覆盖了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鹅、兔、猪等主要畜禽品种,种草品种也逐步发展为以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为主,饲养小型畜种配合种植籽粒苋、菊苣、串叶松香草等多汁类牧草品种,在利用方式上实现了豆科、禾本科、多汁类按比例搭配,利用方式更加科学、规范。二是人工种草与畜牧业生产小区(基地)建设结合模式全面推广。朝阳市结合养羊、养牛小区建设,发展禾本科牧草养畜示范村10个,健宝等高产禾本科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康平县围绕 “一亩草百只鹅”工程建设,全县新增种草面积9000亩,鹅饲养量达到22万只,其中新增500只以上的种草养鹅大户27户。阜新市围绕白鹅、奶牛、肉羊基地建设,新增草畜结合大户670户,种草面积5000多亩。建昌县种兔场饲养兔2000只,种植紫花苜蓿300亩,饲养效果显著。三是林下种草养畜有所突破。围绕省局启动的东部地区9县(市)林下种草养畜项目建设,省站上半年重点进行了所需牧草品种的采购和种草任务的落实,采购了苜蓿、大力士高粱、稗子等草种,林下种草0.9万亩。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为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较好地模式。
草产品需求旺盛,种草效益稳定。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全省草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价格趋于稳定。据调查,上半年优质苜蓿干草销售价每吨900~1100元,苜蓿草粉价格达到每吨1200元,种草效益稳定在每亩400元左右。已建成的牧草加工企业继续保持正常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省草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带动了全省牧草产业发展。
草原灾害测报与防治效果明显。一是草原鼠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有效开展。针对草原鼠虫害发生特点和农业部防治要求,做到了组织发动、技术保障、信息传递措施到位。省站3月下发文件,安排部署全省草原鼠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根据全省情况,及时组织开展了全省草原鼠虫害测报技术培训。据统计,今年全省草原鼠虫害中等偏重发生,危害面积达到790万亩,其中草原鼠害发生面积420万亩,防治面积150万亩,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370万亩,计划防治面积180万亩。草原鼠害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全省草原减少牧草损失9500万公斤以上,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在较好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的同时,生态效益显著。二是草原防火工作扎实有效。针对上半年全省大部分草原区持续干旱、气温偏高、火险等级居高不下的实际情况,各级草原管理部门始终把草原防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采取措施,狠抓季节性联防及经常性防范,做到了关键时段严防死守,日常防范常抓不懈。在春季主要防火期,各重要草原区火险常发地段均设立了防火哨,省站与各市24小时值班,确保火情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各地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加强草原防火宣传,提高了全社会的草原防火意识,大大降低了火险隐患。据统计,上半年全省共发生草原火警17起,过火面积21公顷,由于防范有效,扑救及时,所有火警均得到及时控制,全省没有出现大的草原火灾。
二、下半年形势预测
人工草地建设依然呈减少趋势。全省人工草地建设政策环境不利,预计全年完成人工草地建设面积45万亩,比去年减少22.8%。主要原因一是受政策因素影响,种粮补贴政策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致使部分农民由种草转向种粮,使全省以农田种草为主的人工草地建设在政策上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入春以来降水频繁,雨量充沛,使大部分计划种草的耕地种上了粮食作物。二是草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其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影响了种草的积极性。三是牧草加工设备不足,使草产品的效益没有真正得到体现,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种草的效果。
草产品市场依然活跃和看好。优质苜蓿干草的价格将维持在900~1100元/吨、优质苜蓿草粉在1100~1200元/吨的价位,总的趋势是供给偏紧,求大于供,需求量大,特别是优质干草和草粉。一是畜牧业快速发展和畜牧业生产方式改革,由传统的放牧型生产方式转变为全舍饲饲养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也加大了草产品的需求,加之全省禁牧、休牧范围和力度的加大,舍饲圈养比例的提高,需要大量优质牧草作为保证,必将拉动草产品需求增加。二是大中型养殖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和养殖规模扩大,对草产品的需求量增大,每年约在3~5万吨。据调查,省内许多养殖企业草产品来源于外省,省内供应量严重不足。三是全国性人工草地建设面积压缩,草产品总产量减少,特别是优质草产品,必然导致草产品价格上涨。
种草养畜范围将继续扩大,养殖效益显著。随着畜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以及农民增收的需要,种草养畜与畜牧业生产小区(基地)建设、实行规范化饲养紧密结合的模式也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种草养畜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会越来越突出,效果越来越好。从范围上,已由传统的辽西地区逐渐扩展到辽北、辽东乃至全省范围。从养畜品种看,种草除应用于肉牛、肉羊、奶牛外,在绒山羊、兔、鹅等生产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东部山区舍饲绒山羊中效果显著。下半年在开展种草养畜上,一是继续抓好辽西地区种草养肉羊、肉鹅技术示范工作,二是围绕东部地区绒山羊舍饲小区建设开展林下种草舍饲绒山羊技术示范工作,使种草养畜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天然草地保护力度加大。据统计,到2005年未,我省现有草地“三化”面积为680万亩,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近几年,我省天然草地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全省各地逐步开展了草地禁牧、休牧工作,以朝阳、丹东、本溪、抚顺、营口、锦州、葫芦岛、阜新为重点的天然草原禁牧、休牧工作对我省草原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管理。以草原监理体系建设、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典型案件查处为重点,全面加强天然草原监督与管理。加大鼠虫害、火灾等草原灾害的监测及防治力度,积极协调,科学指导,认真做好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和调配工作,全面提高草原灾害的应急防控能力,确保草原生产安全。
加强草原生态监测工作。按照农业部要求,在14个县(市)组织开展100个以上样地、300个以上样方的草原生产力监测和220户入户调查工作,以准确掌握全省天然草原生产现状,并力争在此基础上形成《辽宁省草原监测报告》,为实施天然草原改良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继续抓好草原确权工作。各地区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草原权属确定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确权打下良好基础,为顺利实施草原执法,实现草原建设和管护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