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其他 » 正文

对东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3  浏览次数:335
原全国政协钱正英副主席等31位院士,提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东北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在地域上包括了内蒙古东四盟。新东北要将农业做成一个大产业,并大力发展畜牧业,同时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基地。根据院士们规划的战略方向,我对东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玉米和大豆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的29%,即三分天下有其一,大豆总产量占全国的50.4%,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巨量的玉米秸资源可以青贮做饲草,玉米粒大豆粕是精饲料,这里是中国饲草饲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畜产品的优势产区。通过畜牧业过腹转化,就等于间接地提升了玉米大豆的竞争力。我国玉米大豆受到来自北美南美的竞争压力,直接出口的竞争优势不强,而通过畜牧业进行转化增值是必由之路。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有农区、有牧区、有半农半牧区,可以采取舍饲与放牧结合的形式,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实现养殖方式由工业化方式向生态化方式转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国际市场最青睐的有机农产品,有效克服“规定疫病、农药残留、动物福利”等绿色贸易壁垒,为出口扫清障碍。东北地区拥有大连、营口、锦州等港口,离出海口近,运费省,农畜产品新鲜品质好,交货及时,具有出口交通便利的优势。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畜牧业发展也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畜牧业的路子。新型畜牧业要改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走动物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草原兴发肉羔羊、绿鸟鸡、肉奶牛就是这样的产业化模式。
推广健康饲养方式,建设生态型养殖小区
畜牧业水平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畜牧业承前而启后,前连种植业,后接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国畜牧业出路在哪里?发展方向是什么?就是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建设生态型养殖小区,是最适宜的形式。
中国的猪鸡牛羊等饲养业,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老太太养鸡,老大爷养猪,老爷爷养牛”。这是落后原始的饲养方式,缺乏科技支撑,效率低规模小,形不成商品量,需要淘汰改变;第二阶段是学习引进欧美工业化方式,实行工厂化集约化饲养畜禽,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产量,但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由于剥夺了动物福利,导致疫病泛滥,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也难以为继;第三阶段是不再跟随模仿欧美的工业化饲养方式,自主创新适合国情,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化养殖方式。
生态型畜禽养殖小区,几乎适用所有畜禽品种,如草原兴发就建设了“绿鸟鸡牧场”、“肉羔羊牧场”等生态型养殖小区,并取得了成功,可以作为健康的养殖方式,在东北地区推广普及。
1.生态型养殖小区是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生态型养殖小区是针对国情量身订做的,充分发挥了东北地区地域广阔的优势,充分利用了资源丰富的疏林灌木林地与荒草地,开展养殖活动,不占用短缺的耕地。利用廉价可再生的光能、风能,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村最短缺的是资金,尽量用劳动力替代货币资本)。
生态型养殖小区,畜禽舍是能保温增温的塑料暖棚,同标准土建鸡舍比较,节省建筑材料。如生态型绿鸟鸡实行季节性饲养(在春夏秋暖季饲养,寒冷冬季休鸡空舍),肉羔羊在当年出栏不越冬,都是充分利用暖季的太阳光能,节约煤电能源,也节省了饲草饲料资源。
生态型养殖小区,采取自然通风和采光,不使用机械排风与人工给光,也不采取机械给水给料与机械排污,节省电能和水资源。因此生态型养殖小区,节地节材节煤节电节水,是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2.生态型养殖小区是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工厂化集约化的大型养殖场,靠水冲洗清理粪便污物,大量污水污染环境,养殖场周围空气恶臭,污水泛滥横流无处容纳,已成为公害,是严重的污染源,这是照搬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后果。造成污染之后,再投入巨资去治理污染,会增加生产成本,并降低产业竞争力,是得不偿失的。这是重复国外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不可取的,急需扭转改变,新农村建设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遇。
现在的养殖小区,虽然是数家农户集中在一个养殖小区里,但相当于把小船连在一起拼凑的大船队,仍然是工厂化舍饲笼养方式,没有纳入健康养殖的轨道。需要解释说明的是,生态化养殖与工业化养殖并不是对立的,生态化养殖是工业化养殖的提升,并不需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只要在畜禽舍的前后左右种上苜蓿草,定时把畜禽从舍内放出来,扩大生存空间,呼吸了新鲜空气,实际上就是半开放式饲养。
生态型养殖小区建设在远离村庄的野外,建设在临近耕地的田边地头,畜禽粪便就近移入农田,就地转化变废为宝,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直接结合良性循环。部分畜禽粪便等排泄物,在林地草地里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进行无害化处理,不污染环境。
种养结合是中国农业的重大原则问题,国家既要控制耕地的减少,也要防止耕地的退化(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等因素,我国耕地退化情况日趋严重)。按种养结合来统筹规划安排畜牧业与种植业,既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也提高了耕地质量,使种植业能产出高附加价值的绿色有机产品,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生态型养殖小区,是建设村容整洁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农村的脏乱差与农民的庭院养殖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型养殖小区建设在村庄野外,农民不在村庄庭院内从事畜禽养殖活动,畜禽粪便不再污染庭院村庄,对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中央也提出引导帮助农民解决人居畜圈混杂问题,应该利用这个好机遇,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解决了畜禽庭院散养问题,就改变了农村千百年来祖辈沿袭的人畜混居落后面貌。也阻隔了口蹄疫、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疫病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威胁,形成有效的防疫屏障,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4.生态养殖小区保障了动物福利,实现了动物与自然和谐
畜禽是有生命的,它不同于工业品,工厂化舍饲笼养方式,违反了饲养动物的自然天性,剥夺了动物福利,也危害了畜禽的健康。它们既得不到运动,也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只能被动地快速长肉大量产蛋,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易感病。大量的易感畜禽是弱势群体,给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的浸染,大开方便之门,使其有机可乘。
动物的健康关系到人的健康,以损害动物健康为代价,换取动物的高生产力,是得不偿失的,这是欧美工业化舍饲笼养方式的弊端,需要进行变革,改变游戏规则,由工厂化舍饲笼养方式,转变到生态化的方式,建设生态化的养殖小区。
生态化的养殖小区建设在草地林地里,采取半开放的方式饲养,优点是通风良好,即使有病原菌存在,也会被大气稀释,浓度迅速降低,密度变小,且空气是流动的,病原菌会在空气流动过程中,迅速因失水等原因失去致病能力,无论防非典还是防禽流感,通风都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
生态化养殖小区里不仅有新鲜的空气,还有自由运动的空间,畜禽生存空间拥有量扩大,保证了动物福利,使其得到运动锻炼,达到身体健康。生态型绿鸟鸡还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了抗逆性和生活力。生态型绿鸟鸡顺其自然地生长,放弃人为的高速度高产量,换取高品质,其免疫能力形成与生长速度同步和谐,增强了抵抗禽流感等疫病的能力。
5.生态型养殖小区生产的是绿色有机食品,能攻克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艰巨任务。但在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突出而严峻,日本将在今年5月份,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将药物添加剂限制种类,由63种扩大到797种,将检验标准,由2470个扩大到51392个。欧盟也即将实施主要针对中国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到2008年,澳大利亚羊毛将不再受任何限制,零关税大举进入我国等等。
面对空前的危机与挑战,我国农产品如何突围?具体到畜肉行业,主要贸易壁垒是“规定疫病、农药残留、动物福利”,中国畜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攻克三大绿色贸易壁垒,别无他路可走。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能奢望别人高抬贵手,发善心放我们一马,必须针对绿色贸易壁垒,进行自主创新,开展扎扎实实的攻关突破。
从长计议的治本之策,是建设生态型养殖小区,实施健康养殖方式。因为只有生态型养殖方式,让饲养动物在绿色的林地草地上,享受自由运动的空间,新鲜的空气,才能保障动物福利,才能做到健康无病,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疫病药残,才能达到“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才能生产出绿色有机畜产品,才能在国际上树立绿色养殖的国家形象,才能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才能真正树立优势,从而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生态型养殖小区,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内容
生态化畜禽养殖,绝不是回归原始落后的庭院散养的自由放牧,而是否定之否定,对工业化集约化进行扬长避短的提升,是对工业化饲养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化仍继续使用现代技术,如杂交的优良品种,科学的饲料配方,先进的免疫程序等。有所不同的是采取了更符合动物天性的健康饲养方式,使饲养动物拥有了新鲜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不再追求产蛋多长肉快的数量速度,转变了增长方式,达到生态安全优质的要求。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农产品必须由追求高产量,转变到追求生态优质安全的轨道上来。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缺少生态化的内容: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求畜牧业所饲养的动物,能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达到人与动物的和谐,都要求不污染村庄庭院环境,不污染土壤大气环境,达到与环境的和谐。
工业化集约化养殖,追求的目标是数量产量,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先进技术,使畜禽长肉快产蛋多,追求产量大效率高,这单一的目标导向,已造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生态问题,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隐患,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所以都不能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坚持生态化的方向,这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世界与历史的潮流趋势。
东北地区优势畜牧产业之一:绿鸟鸡
草原兴发十几年来,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绿鸟鸡模式,形成了整套绿鸟鸡产业标准,也培育了绿鸟鸡这个民族肉鸡品牌,已成为中国肉鸡第一品牌。
绿鸟鸡模式节地节水节材节煤节电,是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绿鸟鸡模式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直接结合,畜禽粪便由植物吸收利用,变废为宝,不污染环境,是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绿鸟鸡模式采取健康的饲养方式,保证了动物福利,实现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绿鸟鸡模式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能攻克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绿鸟鸡牧场是典型的生态型养殖小区,建在村外林地草地里,不再污染村庄庭院,对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有重要意义。绿鸟鸡模式具有自主创新价值,是对欧美快大鸡模式的颠覆与革命,将来能够主导中国肉鸡业的发展方向。
绿鸟鸡产业的基地已遍及东北三省与内蒙古(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大庆地区、吉林松原地区、辽宁阜新地区、朝阳地区、内蒙古的赤峰、兴安盟、巴彦淖尔等盟市),农户与当地政府都很认同,并有很高积极性,草原兴发也有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
生态型绿鸟鸡优势产区是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四盟,这里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主导品种是玉米大豆,玉米豆粕是肉鸡饲料的主体内容,占总量的85%以上。将绿鸟鸡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使玉米大豆通过畜牧业转化增值,就等于间接地提升了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1.绿鸟鸡模式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现在煤涨价了,电涨价了,人工水费等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并且还要继续涨价。如果沿着快大鸡的老路走下去,一年四季全年孵化饲养,冬季养鸡就必须烧煤加温,烧煤等于烧钱。所以东北地区要实行季节性饲养,绿鸟鸡模式就是季节性饲养,仅在暖季饲养,冬季休鸡空舍。在春夏秋暖季养鸡,利用不花钱可再生的光能,节约了日益昂贵的煤炭能源。
季节性饲养是节约煤炭能源的技术关键,照搬美国的快大鸡模式,龙头企业需要配套建设父母代种鸡场,一年四季均衡循环饲养,源源不断地产蛋孵化供雏。专门化的肉用种鸡饲养成本较高,如果实行季节性饲养,在冬季停产,将昂贵的种蛋做商品蛋销售处理,则赔钱亏损。当遭遇市场行情低谷时,或者出现灾情时,需要踩刹车、减量压产、杀种鸡、烧鸡雏、卖种蛋都是巨大损失,都无法操作实施。而转型到肉蛋杂交的绿鸟鸡模式,实行季节性饲养,则能够做到产量能上能下能升能降。
快大鸡模式建设的是标准土建鸡舍,固定投资较大,在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下,养鸡农户尽量争取年内多养几批鸡,在饲养成本高昂的冬季,也坚持饲养不愿停产。而绿鸟鸡模式,仅是一个造价低廉的塑料鸡棚,投资仅有土建鸡舍的1/10,投资少,没有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还能够移动搬迁。采取育雏育成分开两段饲养,一年也能够饲养四批鸡,达到与全年饲养同样的批次数量。所以,养鸡农户乐于接受绿鸟鸡的季节性饲养,也能够接受产量能升能降的调度安排。绿鸟鸡是肉蛋杂交鸡,种鸡是商品蛋鸡,在暖季做种蛋,冷季当商品蛋销售,对养种鸡的农户也有利无害。
绿鸟鸡模式是在闲置的草地林地上养禽,粪便由林草植物吸收利用变废为宝,又不污染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实施退耕还草政策,东北地区人工草地的面积也十分巨大,给生态化方式饲养家禽带来广阔的空间。就是说,农民畜禽饲养活动由庭院村庄转移到户外田间,并不需要占用耕地,不会减少耕地,现有的林地草地足够使用,养殖活动对林地草地没有破坏,还有促进。
绿鸟鸡模式采用自然通风,不使用机械通风,所以省电。绿鸟鸡模式采取自然光照,不是人工电灯给光,也省电。绿鸟鸡模式人工给料清粪,不是机械给料清粪也省电。所需电量很小,不需投资配套电源,养鸡户仅投资万元左右,买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即能解决。
绿鸟鸡模式也省水,不采用机械给水排污清粪,耗水少,满足鸡饮用即可,不必投资打井铺设管道建设供水设施,农村用毛驴车四轮拖拉机拉水供应即可。
绿鸟鸡模式不需建造固定投资较大的土建鸡舍,而是价格低廉的塑料鸡棚,遮风挡雨保温增温,节省建筑材料,减少投资。使优势产区的农民家家都能养,人人都会干,容易形成产业集群。
工厂化机械化养鸡场养猪场,靠水冲洗清理粪便污物,大量污水污染环境:养殖场周围空气恶臭,污水泛滥横流无处容纳,已成为公害。生态化养殖小区,家禽粪便等排泄物,经通风与太阳光曝晒干燥后,在林地草地里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变害为宝,进行无害化处理,不污染环境。
草原兴发自主创新的绿鸟鸡模式,不单纯靠资源投入,靠资金投入的老路,破解了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综合利用光、风、草地等可再生廉价资源,进行养殖生产活动,节约耕地节约水电煤能源,破解了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属于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循环经济。
2.绿鸟鸡模式采用生态学方法饲养健康鸡,能防控禽流感等疫病
对付禽流感,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生产方式,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实现动物与自然和谐。美国模式的快大鸡是工业化的代表,追求的是生长速度快个头大。而绿鸟鸡则放弃了生长高速度的数量指标,让鸡顺其自然生长,放弃高产量换取高品质,其免疫能力形成与生长速度和谐同步,自身抵抗力免疫力增强健康无病,从源头上保证了鸡肉的安全性。
家禽是有生命的,它不同于工业品,工厂化舍饲笼养方式,违反了鸡的自然天性,剥夺了动物福利,也危害了鸡的健康,鸡既得不到运动,也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只能被动地快速长肉大量产蛋,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易感病,给禽流感等疫病的侵染,打开方便之门。现代化集约化养鸡饲养数量多密度大,在工厂化舍饲笼养的封闭小环境中,偶有疫情,则由于病毒浓度高,像干柴烈火一样迅速传播感染。
动物的健康关系到人的健康,用损害动物健康为代价,换取动物的高生产力,是得不偿失的,要对欧美工业化舍饲笼养方式进行变革,改变游戏规则,由工厂化舍饲笼养方式,转变到生态化的方式,由快大鸡模式转型到绿鸟鸡模式上来。
继续沿袭欧美快大鸡模式,把用化学药物消毒防疫治疗,作为对付畜禽疫病的仙丹妙药,已受到药残等食品安全标准的限制,也不是治本之策。所以,不能把药物杀灭作为万无一失的措施,因为病毒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靠药物杀灭是不能让它们绝根断种的。治本的方法是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付禽流感及其他疫病,都要从单纯依赖药物杀灭,转变到提高动物自身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上来,绿鸟鸡模式采取生态学方式,防治禽病饲养健康鸡,能有效控制疫病与药残。
无论防非典还是防禽流感,通风都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生态型的绿鸟鸡牧场,建设在草地林地里,采取半开放的方式饲养。优点是通风良好,即使有病原菌存在,也会被大气稀释,浓度迅速降低,密度变小,且空气是流动的,病原菌会在空气流动过程中,迅速因失水等原因失去致病能力。
绿鸟鸡模式不再追求高密度饲养,绿鸟鸡牧场里不仅有新鲜的空气,还能在草地上自由运动,生存空间拥有量扩大,保证了动物福利,使其得到运动锻炼身体健康。生态型绿鸟鸡,是亲缘较远的肉蛋杂交鸡,利用生物多样化的杂交优势,提高了抗逆性和生活力。快大鸡过快的生长速度,致使免疫器官的发育,跟不上体重的增长速度,难以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绿鸟鸡生长速度适中,其免疫器官的发育同体重增长同步,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防疫效果好,抵抗禽流感等疫病能力大大增强。
工业化养殖的饲料配方设计中,只是满足了长肉产蛋的营养需要,没有考虑免疫器官发育的营养要求。绿鸟鸡在林地草地上,能够取食牧草小虫及土壤沙粒,补充免疫器官发育所需要的未知微量元素,提高了免疫能力。
绿鸟鸡为季节性饲养,冬季休鸡空舍3个月以上,病原菌与寄主脱离,打破生物循环圈,起到了消毒灭菌的作用,第二年如同新的饲养环境。
将鸡迁移到野外,建立绿鸟鸡牧场,改变了农户庭院老太太养鸡的落后方式,养鸡不再污染庭院和村庄环境,也有效地阻隔控制了人畜共患疾病对人的侵袭。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绿鸟鸡模式不是散养,散养与放养不是一码事。散养是指农户在庭院内自由放任养鸡,这是需要改变淘汰的。而绿鸟鸡模式不是散养是放养,也属于封闭性饲养,但不是把鸡封闭在鸡笼鸡舍内,而是在园区牧场内封闭式饲养。
工业化的舍饲笼养,把鸡封闭在鸡舍里,或封闭在鸡笼内。绿鸟鸡模式取消了笼养,把鸡从笼子里放出来,从鸡舍里放出来,在鸡舍外草地上放养,但是绿鸟鸡牧场是封闭的园区领地,与外界是隔离的,也有防鸟轰鸟的有效措施,所以说绿鸟鸡的放养,是在园区内的封闭式饲养。
绿鸟鸡模式的封闭式饲养与工业化舍饲笼养的封闭是不同的,它不是把鸡封闭在鸡笼内或鸡舍里,而是把鸡从鸡笼鸡舍狭小的空间里解放出来,但是牧场园区是封闭式的。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封闭范围空间大小的不同。因此,绿鸟鸡不是散养。
3.绿鸟鸡是自主创新的产业模式,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的肉鸡业已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曾经与美国、巴西、泰国,并列为世界四大鸡肉出口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中国肉鸡产业的黄金时代,主要特征是市场形势好:日本人喜欢吃鸡腿,就把鸡腿肉顺利地出口到日本市场,卖个好价钱;欧洲人喜欢吃鸡胸,就把胸肉出口到欧盟,也卖个好价钱;中国人喜欢吃鸡头、鸡爪、鸡脖子,则留下自己食用,也能卖个好价钱。这样的市场结构对鸡产品的销售非常有利,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肉鸡业的飞快发展,并迅速达到鼎盛时期。
近年来,鸡肉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市场方面,欧盟因药残问题,从1998年停止进口中国鸡肉,至今没有恢复。从今年开始,又颁布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垒起更高准入门坎。俄罗斯年进口鸡肉达百万吨,仅给中国可怜的几千吨配额;日本也在农产品方面与中国闹起贸易摩擦,2004年以禽流感为由,停止了中国鸡肉冻品的进口,至今尚未恢复,现在又推出肯定列表制度,几乎把冻鸡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路堵死。
中国鸡肉出口主销市场是日本,最高时占出口总量的70%,对日本市场依赖太大了,而我们的大型肉鸡企业,都是出口导向或者说是出口日本导向的。这样日本人一打喷嚏,我们就得感冒,这是很脆弱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依靠日本来支撑中国肉鸡产业,是不可能的。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昔日的中国鳗鱼业曾是何等辉煌,粤金鳗等龙头企业,也是种鳗、商品鳗饲养,加工烧烤熟食一条龙,也是出口日本市场,也是没有国内市场支撑,也没开拓其他国际市场,结果日本人一刁难,整个产业彻底垮台全军覆没。肉鸡业如不能痛下决心,尽快组织战略转型,鳗鱼业的悲剧也可能在肉鸡业重演。
我们应先从观念思维上转变,由面向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目前,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异常强大,一时难以突破,需要卧薪尝胆从长计议。而国内市场有13亿人吃鸡,东南西北中56个民族,一年四季都吃鸡。这个家门口的市场就在我们自己手中,主导了国内市场,就能让中国鸡肉重振雄风,就能挽狂澜于即倒。
怎样占领国内市场,首先产品要升级换代,由普通型快大鸡转型到生态型绿鸟鸡上来。快大鸡是同质化的大路货,美国肉鸡是快大型,巴西肉鸡也是快大型。我们同他们没有差异化,也没有品牌支撑,既难以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也难以守住国门。
日本人的做法值得借鉴,当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价格低廉的牛肉,潮水般冲入日本时,日本人培育了有民族品牌支撑的松坂牛和神户牛,产品有大理石花纹,差异化显著。这个档次高于美国“快大牛”的民族品牌牛肉,在日本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守卫国门的勇士。
加入WTO之后,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最近消息,美国鸡肉要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鸡腿肉价格每磅0.19美元上下,通关后售价也仅售每吨5000元左右。这样的低价,只是我国饲养成本的一半。中国禽肉市场尚在艰难的恢复过程中,容量有限,被低价的美国鸡肉挤占后,等于封杀了中国肉鸡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中国肉鸡业必须研究针对美国、巴西、泰国鸡肉的战略对策,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差异化显著的高附加价值产品,培育树立民族品牌,才能抵抗住列强的进攻,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守住国门利用国内市场空间,站稳脚跟保全性命之后,然后再谋求进攻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是“规定疫病、农药残留、动物福利”,这需要我们认真去攻克,不能心存侥幸,企图应付过关,因为应付了一时,应付不了长久。对于肉鸡业来讲,必须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实行半开放的生态化养殖。中国肉鸡业正严峻地面对国际贸易中的“规定疫病、农药残留、动物福利”等绿色贸易壁垒,面对针对食品安全越来越严厉的政府管制,面对消费者越来越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战略转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绿鸟鸡模式采用生态学方法,有效地攻克“规定疫病、农药残留、动物福利”等绿色贸易壁垒,为将来顺利出口,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4.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构建产量能升能降的弹性供应链体系
肉鸡产业既要面对玉米豆粕等原料的波动影响,也要承受终端产品、鸡肉市场大起大落的变化,还有禽流感等灾害的袭击干扰。对策措施是建立快速敏捷的供应链体系。肉鸡业产业链比较长,从种鸡产蛋孵化到商品鸡,再到鸡肉产品销售,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半以上。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又是先生产后销售模式的龙头企业,极易在原料与终端产品的市场剧烈波动中,在自然灾害的打击下,出现危机险情。
肉鸡业的产业体系,要能够做到产量随市场波动能升能降,随时动态平衡,灵活地应对市场的波动起落,才不致于被过剩的库存烧伤致残。只有建立这样的产业体系,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绿鸟鸡模式采取肉蛋杂交形式,能够实行季节性饲养生产,也能够实行产量能升能降的灵活弹性生产。因为在肉蛋杂交生产体系中,商品代蛋鸡就是种鸡,需要种蛋时,就能随时大量获得种蛋,不需要种蛋时,则当作商品蛋销售。
在市场行情好,有大量的订单时,就“踩油门”增产量,由于中国也拥有发达的蛋鸡业,肉蛋杂交鸡的母本非常丰富,利用社会资源,就能获得超常规的种蛋供应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大规模增加产量。
绿鸟鸡模式在鸡肉市场行情好出现商机时,就将商品鸡蛋种用,孵化更多的鸡雏,饲养更多的商品鸡;在鸡肉行情差,或出现灾情,需要“踩刹车”时,则减少孵化,销售商品鸡蛋。这样就可以根据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料价格的高低,根据鸡肉产品市场行情的好坏,随时主动地调整鸡肉产量的大小多少,有效规避市场不确定性给产业带来的风险。
5.绿鸟鸡模式以品牌为龙头,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动态产业联盟,联合起来集体突围
对中国肉鸡产业的资产进行盘点发现,在有形资产方面,种鸡场、商品鸡场、大中小的饲料厂、现代化的孵化厂、屠宰场,都数量众多,产能巨大,这些硬件资产都很棒。在无形资产方面,也有绿鸟鸡这样的民族品牌,也有绿鸟鸡快餐店、绿食店这样的销售网络。行业内育种、饲养、饲料、兽医、屠宰、孵化等专业人员,也成龙配套人才济济。
那么,中国肉鸡产业缺什么呢?缺自主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沿用的是泰国正大模式,这个模式是正大集团从美国学过来的,实际上是美国模式。企业组织形式大而全的模式已经过时,生产上追求快大化的技术路线,也难以走通。必须自主创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来,这条新路就是肉蛋杂交的绿鸟鸡模式。
中国肉鸡业的战略转型,有两条技术路线供选择,一条是肉杂鸡路线,即绿鸟鸡健康鸡路线;另一条是三黄鸡等优质鸡路线。我冒昧地认为,后者是一条难以走通的路。中国确实有许多传统肉鸡品种,如三黄鸡、宫廷黄鸡等等。这些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肉质优毛色美,但在产业化过程中,它们产蛋的数量过少,饲料报酬过低,饲养日龄也过长,导致饲养成本过高,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这样商业价值就大大地打了折扣,商业价值低,实现产业化就有困难。
利用快大鸡对三黄鸡等进行杂交改良,也是这条路线的延伸,虽在技术上已取得成功,但它是披着黄毛的快大鸡。黄毛快大鸡也是快大鸡,快大鸡模式的诸种制约因素都没有得到解决,无法肉蛋兼用,做到产量能升能降,能踩油门抓机遇,能踩刹车避风险。而肉蛋杂交的绿鸟鸡模式,是弹性灵活的生产体系,具有极突出的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了竞争优势。
中国肉鸡业的资产经过盘点后,要进行资源整合,不能再单打独斗封建称王,而是优势互补地联合起来,进行集体突围,我建议成立“中国绿鸟鸡产业联盟”,这是中国肉鸡业的企业联合体,是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今时代里,联合联盟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一种必然。
中国肉鸡产业要重振雄风,产业组织形式的作用十分重要。中国绿鸟鸡产业联盟,不同于企业集团,是产业动态联盟,它不破坏现有的产权关系,仍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是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通过市场化的订单契约组织联合起来。这种产业动态联盟是全新的组织形式,它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快速整合各种资源进行集成组合,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好的合作模式,对我国也有现实意义。它不仅适用于高科技产业,也同样能适应传统产业。
战略转型是改革创新,行业内企业要按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角色分工重新定位,从事属于自己长项的那个环节与那部分业务。或搞种鸡,或从事饲料生产,或屠宰加工制造,或孵化业务,或饲养商品鸡,或树品牌建渠道,负责销售产品等。不再沿袭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而是组织起来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体系。
战略转型之后,在优势产区形成的是产业集群,大而全的龙型企业,要考虑做减法,将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分拆出去,如将商品鸡饲养环节分离出去,将种鸡环节也分离出去。蛋鸡场即是种鸡场,由社会个体养鸡场户承担,同他们嫁接(草原兴发的做法是每枚蛋高于市场价1角钱,对养鸡户饲料配方、营养标准、免疫程序、疫苗来源提供标准,并进行监督。不收种蛋时,可以到市场去卖商品鸡蛋)。饲料加工厂也可以外包,运雏送料拉鸡运输车辆都外包。龙型企业只在咽喉要道,掌控屠宰加工与孵化环节就完全可以了,这样就形成了众多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草原兴发向加入中国绿鸟鸡产业联盟的伙伴企业,输出绿鸟鸡品牌,输出绿鸟鸡产业标准,给予绿鸟鸡产品订单,负责产品销售。联盟的伙伴企业在战略转型期间,在过渡期内,快大鸡与绿鸟鸡可以并存,在产量上随时动态调整,绿鸟鸡产量可大可小,产品可自创品牌销售,也可以给草原兴发贴牌生产。
成立绿鸟鸡产业联盟,是让品牌带动产业的发展,以品牌为龙头将产业链组织起来,构建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样的战略转型,不需要再投资铺新摊子,整合现有资源,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在这条产业链上涉及了玉米大豆种植业、饲料业、种鸡饲养业、商品鸡饲养业、屠宰加工业、运输业等。达到10亿只饲养量,就可以创造500亿元的产值,可以说这个供应链联合体有竞争优势,这个产业集群前途光明远大。
东北地区优势畜牧产业之三:肉奶牛
世界牛业强国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量身订做的,没有照搬照抄获得成功的例子;都是自主创新的,没有跟随模仿成功的例子,发达国家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扬长避短地利用了本国的资源要素,产品结构都针对了目标市场,生产方式都遵循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东北地区发展肉牛产业,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成本低、品质优、效率高的产业体系。把每头肉牛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向肉牛要奶。把肉与奶结合在一头牛身上,既收获肉也得到奶,肉奶兼得。在饲养环节,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种养结合,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推广生态型的肉奶牛牧场。将东北数量巨大的玉米秸通过免铡就近青贮技术,转化为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围绕肉奶牛的产业化,整合社会的屠宰场、乳品厂、饲料厂资源,以品牌为龙头,构建产业加销一条龙的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集群。
1.肉奶牛技术路线的优点:向肉牛要奶,肉奶兼得
东北地区发展肉牛产业,要将肉与乳结合起来,将肉与奶捆绑在每头牛身上,向肉牛要奶。在肉牛的生产期范围内,如果是纯肉用牛,其间毫无收获回报,但肉奶牛则不同,在肉牛的饲养期间可以收获奶,提高了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的养牛业,肉奶结合或奶肉结合的例子很多,如美国牛奶生产过剩,促使将其部分奶牛用于肉牛生产,英国也是类似的情况,也是因为牛奶过剩,将奶牛转型为肉牛,具体方式是用肉公牛对奶母牛进行杂交转型。东北地区的情况不同,是肉用牛种群基础庞大,且多是改良牛,可以将其转型为肉奶牛,即向肉牛要奶,实现肉奶兼用。
具体做法是采用西门塔尔和荷斯坦奶牛,对现有的肉牛种群,进行双父本交叉轮交,采用现代广泛使用的冻精冷配人工授精技术,实行肉奶双向的杂交改良。
现代肉牛产业是商品化生产,受市场的影响制约,市场是波动的,有高峰也有低谷,所以市场风险也是最大的风险。肉奶牛模式使农户在生产中减少了刚性,提高了弹性,可以灵活地适应市场的波动变化。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既产肉又产奶,脚踩两只船,增强了抗风险和抓机遇的能力。
从奶牛角度讲,片面追求单体奶牛高产,追求年产奶量达10吨,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仅适合大城市郊区,不适合东北农区。因为城市消费人口多,消费能力强,能承受价格较高的鲜奶,而鲜奶适合接近消费人群的近郊区生产。高投入高产出一定是高成本,因为高产奶牛饲料营养水平必须提高,(蛋白质水平高,精饲料用量也高)必须有高消费数量大的人群来消化。城市周边土地短缺价高,不会允许有大面积的放牧场,只有集约化生产,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在较少的奶牛头数上,获得较高的产出,这就是必须高度集约化,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
东北地区是基地型乳品产区,产品结构主要是保质期长,适合远距离运输的高温奶或奶粉,适宜走低成本优质化的路子,而不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
新西兰的做法值得借鉴,新西兰的奶牛年产3吨左右,不追求高产,基本不补精料。因为新西兰本国不产玉米大豆,补精料则要进口,必然提高饲养成本。他们养牛不论肉牛还是奶牛,都是利用大面积优质草场放牧饲养,因为放牧饲养成本极低。新西兰奶牛虽不高产,但成本低奶质优,在国际上新西兰的乳制品价格竞争力最强,得益于他们的适合国情的养牛模式。
新西兰奶牛模式,也依据了自己拥有的销售市场的特点:新西兰国内人口较少,鲜奶液态奶消费量小,奶产品以出口为主。液态奶出口有贸易障碍,加之运费高,出口产品必须以奶粉与奶酪为主体。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原料奶生产必须走成本低奶质优的路子。
东北地区将来是中国牛肉牛奶的主产区,产品要面向全国市场,不能像城郊型养殖业那样走地产地销的路子,所以,产品结构要适应远距离运输,原料也必须低成本,而且优质化,才有市场竞争力。东北地区发展肉奶牛,不追求高产出,自然也不必高投入,年产3-4吨的中低产奶牛,单位产出所需精料及蛋白质水平,低于年产6-10吨的高产奶牛,能够树立起东北地区牛肉牛奶的低成本优势。
2.肉奶牛产业体系的优点:运行费用低,效率高
构建低运行费用高效率的肉牛产业体系,要将农户定位为基本生产单位,在饲养环节推行自繁自养、种养结合、肉奶兼收的经营模式。自繁自养即育肥犊牛是自家母牛生产的,不是从外部市场购买的,将国外现代肉牛生产体系中的犊牛繁育场与育肥场合二为一,用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代替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种养结合即饲草饲料是自家土地种植的,不从外部市场购买;肉奶兼收是饲养既产肉又贡献奶的牛种,同时劳动力也基本来源于家庭,使饲养成本达到最低。
饲养肉奶牛的农户,要在田间地头建设有运动场的肉奶牛牧场,采取舍饲与放牧结合的方式,饲养规模为几头或十几头。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周边资源实行季节性放牧,如夏季利用荒山灌木林间草地放牧,冬季利用庄稼地立秆放牧等。肉奶牛牧场临近农田,可以将粪尿及时就近还田肥地,不污染环境。
将饲养环节的各种生产要素,如种植饲草饲料的耕地资源、牧场棚圈等饲养设施,繁殖母牛与犊牛等,都尽量集中于农户这个基本生产单位,由农户做庄出牌加以组合,环节少、成本低、效率高,能够在东北地区形成家家都能干的产业集群。
肉牛产业体系中的种牛场,采取外部协作方式解决,由于牛的冷冻精液与人工授精,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农户不必饲养种牛,各地也不必配套建种牛场。利用国内外的优秀公牛资源,购买商品冻精人工授精解决。母本则利用现有的杂种牛群,当需要向乳的方向倾斜时,使用荷斯坦等优秀奶牛冻精冷配,在需要向肉的方向发展时,就利用西门塔尔等优秀肉牛冻精冷配。
肉食加工厂、奶品加工厂以及配合饲料厂,都采取外部协作、产业联盟方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来解决。在东北地区,肉牛的屠宰加工厂资源充足,奶品加工厂也不缺乏,许多工厂都是现代化的,甚至国际一流。可采取产业联盟方式组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配合饲料厂也是数量多多,大中小饲料厂遍地都是,只要加以整合,形成产业联盟,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东北地区的牛肉生产体系就形成了,牛奶的生产体系也同步形成,这个产业体系是强大的产业集群,饲养加工成本低,综合收益高,体系运行费用省,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
3.玉米秸免铡就地青贮技术的优点:获得量大、价低、质优的饲草来源
经中国政府认可,世界上可以向中国出口牛肉的国家已达到94家。其中,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它们阵容强大,都是劲敌,肯定会给我国牛肉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冲击。
全球牛肉强国不仅冲击中国高档牛肉市场,也紧紧瞄准了中低端大众牛肉产品市场。价位较低的大众化牛肉产品,处在牛肉需求金字塔的中下部,需求数量大。中国人口基数大,中低消费人群数量众多,是世界牛肉列强大众化牛肉产品理想的目标市场。
无论牛肉还是牛奶,市场制约问题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越来越严峻,越来越突出。中国牛肉牛奶大量出口国际市场都几乎不可能,以奶产品来说,在我国液态奶占主体,而液态奶无法出口,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都设置了原产地保护措施,液态奶的原料必须来自本土饲养的奶牛。这样,液态奶出口之路被堵死,而奶粉按照国内现在高投入高产出的饲养模式,在成本价格上也无法同新西兰竞争。
世界牛肉出口量占生产量的5%%左右,比例非常小,仅美加巴奥四国就占去总量的47.99%%,中国牛肉大量出口也是希望渺茫。有人经常举荷兰的例子,说荷兰的农畜产品出口比例高达70%%,实际上荷兰的农畜产品都出口欧盟,欧盟相当于一个“国家”,对成员国内部开放,对外是排斥封闭的,荷兰的农畜产品出口实际上是内销。也有人用加拿大来说事,加拿大牛肉除自食外,总量的37%%出口,但主要出口到美国市场,加拿大与美国是自由贸易互市国,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市场空间?
现在国内市场已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守住国门就等于占领了国际市场。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守住国门的对策,因为守国门也不容易,守住国门也需要国际竞争力。
世界牛肉强国进攻中国市场,凭的是低成本优势,特别是较低的饲养成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拥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场资源,可以低成本地进行肉牛放牧饲养;加拿大、巴西拥有数量众多的土地资源,可以用来种植人工草地,也进行低成本的放牧饲养;美国拥有大量丰富的耕地资源,可以用来种植饲草饲料,利用廉价的饲草料资源,进行集约化规模化饲养。
对我国的养牛资源进行盘点可以发现,中国的五大草原牧区,有条件利用天然草原放牧养牛,但我国的草原都是干旱草原,草低矮载畜量有限,现已超载过牧,已经退化沙化严重,为了生态效益,无法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肉牛生产。中国的农区是牛肉的主产区,东北区与中原区占全国牛肉总量的62%%,东北农区与中原农区的特点,都是人多地少,效仿国外做法,拿出大量耕地种草养牛,也肯定行不通。
东北农区是中国肉牛的主产区之一,没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又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也不可能大面积建设人工草地。从降低饲养成本的角度,需要把东北地区巨量的玉米秸合理地利用起来,这不仅是基本不花钱的低成本饲草资源,还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
玉米秸是东北地区数量巨大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但利用干秸秆养牛饲用效果差,还需要铡碎,需要氨化微贮碱化处理,费工费钱费事,难以推广普及。将干秸秆转型为青贮饲草,是国外通行的做法。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将玉米青贮,作为草食家畜的主要营养源,作为养羊业与养牛业的支柱,作为舍饲方式饲草的主体。
目前,推广玉米籽实全株青贮有困难,一是观念障碍,农民认为不把籽实收获起来,地等于白种了,放弃籽实农民难以接受;二是在农户这个基本生产单位中,现在种与养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玉米籽实价值不能通过畜产品立竿见影地体现增值。不能快速地取得回报,难以刺激农民实行带籽实青贮。农民秋收后,着急等钱用,把玉米粒卖掉,就能拿到钱,而将其与秸秆一起贮在地下,什么时候拿到钱是未知数,自然就不肯带籽实全株青贮。应先易后难,先推广不带籽实的全株青贮,以后逐步引导种养结合的农户,实行带籽实的全株青贮。通过养殖业获得高回报后,有了财富示范效应,这部分种养结合型农户,就会接受带籽实的全株青贮。
在玉米穗乳蜡熟时,抓住时机将青绿的玉米秸青贮,这段时间极短,仅二三周时间,又是在农民缺少人手的秋收大忙季节进行,如果采用收割运输机械铡切青贮,是无法做到的。必须采取极为省工简便的方式,这就是不铡切整株青贮,不运输在地头就近青贮。
玉米免锄就近青贮的方法是:在玉米穗乳蜡熟期尽早收割,将玉米秆带穗在离地面半米处收割下,运输至附近青贮坑旁(青贮坑在农闲时挖掘备好,或利用自然形成的坑或沟,用塑料封闭)。将穗带苞扭下,运至村内庭院场地,再逐渐剥掉苞皮,将秆整株扔入青贮坑踩实青贮。
玉米秸秆免铡地头青贮不用铡切,省油省电省人工,在地头就近青贮,省运输车辆费用。适合在缺人少车的农忙季节实施。青贮坑可以在农闲时事先挖好,使用时可以根据每天用量,逐步运回饲喂使用。将玉米秸由地面堆放变为地下青贮,不占地面空间,不污染村庄庭院,减少火灾风险。青贮之后,适口性强,提升营养价值,利用时间延长,值得大力推广。
玉米青秆免铡就地青贮,利用的是玉米秸的上半部,地面仍有半米高的残秆免割保留,从10月初到翌年3月供牛羊放牧使用,等于把收获后的庄稼地变成牧场。春耕前,用旋耕机将残秆与根茬一并切碎,实行秸秆还田,进行免耕作业。
立秆放牧与免翻耕作业前后配套,立秆放牧时,牛羊粪便直接排放在田地里,加之播种前根茬残秆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结合。由于免翻耕作,在春秋季不翻耕土地,有土壤保墒和防止风蚀的作用,残留立秆有利于冬春积雪,不进行秋春灌溉也节水,实现了保护性耕作。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