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其他 » 正文

烟台本地奶缘何再次提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31  浏览次数:201
近来烟台本地奶再次提价,在市民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市民对此表示不解:牛奶制品市场供应充足,竞争激烈,许多国内知名的奶制品纷纷降价促销,本地奶制品企业为什么却涨价呢?其中的原因难道就是如厂家所所说的因为原奶收购价格的提升吗?

带着这个疑问,今天,记者采访了市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守生。他的回答出人意料:“这次奶品的提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其实是本地乳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日益萎缩,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这次提价,我认为企业实属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

据陈守生介绍,2006年全国、全省乳制品工业近几都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我省乳制品2006年全省乳制品工业无论从产量还是销售收入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与全国、全省乳制品工业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该市乳制品工业继2005年却出现负增长,2006年又继续下滑。乳制品产量仅4.03万吨,比上年下降15.6%,液体奶产量3.62万吨,比上年下降20.2%。全年完成销售收入4.99亿元,增长4.67%,远低于全省的增长率;而实现利税、利润分别比上年分别下降了7.59%和10.78%。

是烟台市民没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吗?是烟台乳制品原料(原奶)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吗?回答都是否定的。2006年烟台市奶类(原奶)产量24万吨,增长12%,原料完全能满足本市乳制品企业生产需要。据市统计局资料,2006年烟台市五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液体奶43.48千克,总消费为5.47万吨,全市规模以上8户乳制品企业的产量根本不能满足烟台市五区城镇居民的消费量。与全市650万城镇和农村居民年消费乳制品近20万吨的水平差距就更大了。陈守生指出,由于企业规模偏小、竞争混乱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该市乳制品近80%市场拱手让给国内乳制品巨头和周边城市乳制品企业,造成本市乳制品企业举步维艰,生产形势严峻。

陈守生认为:“造成本地奶企业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没有一个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乳制品产量均超过百万吨,我省乳制品行业排头兵前8名,产量最高16.7万吨,最低3.3万吨。而该市规模以上8户乳制品企业全部产量仅为4万吨,全市没有一处日处理鲜奶100吨以上乳制品企业,企业距规模经济差距很大。二是,乳制品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巴氏奶价格低于国内各大城市和该市周边城市。而原奶收购价格不断攀升,奶制品包装材料价格上扬,致使多数乳品企业无利甚至亏损。三是,乳制品行业没有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科学消费乳制品,倡导饮用新鲜、营养均衡的巴氏消毒奶。在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冷链设施。造成巴氏消毒奶在烟台市场萎缩,高温奶成为液体奶消费的主流。”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