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分析预测(猪) » 正文

本轮猪价上涨是不是“猪周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1  浏览次数:176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数据,我国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2%,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整体上行4.5个百分点。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超级猪周期”所致,政策需因应此周期变化,进行调整。

那么,本轮猪价上涨究竟是不是“猪周期”呢?

什么叫“猪周期”

关于“猪周期”,中学政治书里面介绍了梗概,大意是如下的循环:当猪肉供不应求时,猪肉价格便开始上涨,此后人们减少猪肉消费,同时生产者会增加养殖数量,从而导致供过于求,猪价下跌,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循环中,起点并不重要,主要是历遍价格上涨和下跌的全过程。

这个简单的逻辑描述对现实世界的猪肉价格运行有着很强的解释作用,因此“猪周期”这个概念变深入人心。关于猪肉价格涨跌的一切问题最后都可以描述为“猪周期”,所以在非洲猪瘟疫情发展初期带来的价格暴跌,以及后来的价格暴涨,很多人也将其归为“猪周期”。

“猪周期”的识别

我们心中的“猪周期”和经济学意义上的“猪周期”,其实是两个概念。前者认为只要符合价格交替涨跌的波动过程就是“周期”,但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周期”则是需要严格分析的,直观上包括以下几点理由:

1.

技术条件

同样一头猪,从全国平均来看,1975年饲养天数平均是280天,而2017年是154天;1975年一头猪的主产品产量为85公斤,而2017年是119公斤。从养殖来说,同样地投入得到的是不同的回报。众所周知,这是效率提升,是技术进步的表现,因为技术进步在长期是降低养殖成本的。

可以直接对比的是,1975年猪肉价格是每斤0.52元,2019年以来猪肉最高价格大约为每斤17元;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持收入分别大致为300元和39251元。按照猪肉平价来计算,1975年城镇家庭收入买得起577斤猪肉,到2019年则可以买2309斤。所以,猪肉长期价格是在下降的,并非存在一个稳定的“价值中轴”。

如果不存在价格中轴,那么波动并不存在周期性基础,这也是很多养殖者原来认为“猪周期”是5年,后来改成3年,再后来改成2年,希望进行逆市投机行为,但是往往扑空,因为现阶段并不存在“猪周期”。

2.

市场环境

随着技术进步,猪肉养殖成本不断降低,加之人们收入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猪肉生产受到消费的引导不断扩张。基本逻辑是,如果没有人吃猪肉,那么谁会养猪呢?显然,人们越来越富有,吃的猪肉越来越多,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

这势必导致一个新的矛盾:谁能确定明天到底会消费多少猪肉?

举例来说,1980年以来,全国猪肉产量从1134万吨增长到5404万吨,一路狂飙。无论是个体养殖者,还是行业主管部门,都面临一个问题,即:未来会消费多少猪肉?我要生产多少?这个问题的难度不次于预测2020年高考试卷的难度。

那么,究竟是胆大地扩产、一般地维持,还是胆小地退出?当产需不能平衡的时候,价格会引导生产者在未来进行新的扩产或转产。

这里的产需平衡与“猪周期”里的产需平衡不是一个概念,教科书里面的“猪周期”存在明确的市场需求,其矛盾根源在于生产盲目性。而我国生猪养殖的产需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价格波动除了平衡当期市场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未来生产。简而言之,对于增量市场并不存在“猪周期”,“猪周期”是存量市场的概念。

3.

价格应激

价格应激更像是金融市场的反应,利好利空信息会带来价格大幅度波动,这些波动并没有特定的价值支撑,更像是人类行为的应激反应。

在国内猪肉市场运行中,类似的价格应激波动也比较常见。例如2011年,当前猪肉产量大致与2010年保持一致,但是2011年6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7.1%,。最近十余年来的价格大幅度很多都是类似逻辑,供需本身并没有出现太大偏差,但是增量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下,立刻出现应激性价格上涨。

这种应激性上涨的根源很小一部分来自猪肉消费的增量变化,更多地是中国猪肉市场一体化的表现:一是信息传递,二是市场容量。金融市场的价格应激作用也是来自于此,理论上说信息传递越快,价格波动越大;市场容量越大,价格波动越小。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市场容量极大,但是猪肉市场作为生鲜产品,出清时间短,库存数量低,在短时间内缺乏必要的时间迂回来消弭信息影响,所以呈现出剧烈的价格波动。

包括此次非洲猪瘟疫情以后价格的暴跌和暴涨,都是猪肉价格应激波动的一个反映,形式上仍然是涨跌,但是并不会呈现出周期性规律,只是市场的恐慌性情绪,所以也谈不上“猪周期”。

中国的“猪周期”

如果要谈严格意义“猪周期”,大致应该包括一下几个前置条件:(1)需求总量稳定;(2)不存在技术进步;(3)消费者保持理性。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谈不上专业交易,因此不存在“猪周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是计划经济,也不存在“猪周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猪肉市场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价格涨跌虽然存在,但是并不符合周期性。

尽管如此,但是并不代表“猪周期”不会到来,根据我们研究,在非洲猪瘟疫情之前,中国猪肉消费基本上已经到达消费顶点,满足了“猪周期”的第一和第三个条件;本来经过生猪养殖的现代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会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顶点,由于“非洲猪瘟疫情”扩张和产能恢复因素,规模化会加速形成。

因此未来不远处,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猪周期”,届时市场运行的特点是可以找到有效的“价格中轴”(价格锚、效率边际),正常条件下的猪价波动将会锁定在一个较小的区间,一如当前发达国家的肉类消费价格情况。

最后,对于“猪周期”的解释,从通俗角度,我们应该理解为价格波动,而非字面的“周期”意义,否则就是望文生义;从专业角度,此次非洲猪瘟带来的猪价波动尽管不是“猪周期”,但是真正的“猪周期”就在不远处。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