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分析预测(猪) » 正文

肉价涨跌需破解“周期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06  浏览次数:143

在经历了“史上最惨”肉价周期后,猪肉价格近日迎来大幅反弹,有业内人士戏称此次涨价可能是“史上最牛”肉价周期。尽管不少专家认为猪肉上涨只是恢复性上涨,并且适度上涨利大于弊,但这么多年来猪肉价格牛熊转换总是如此激烈,才是各界应该审视的问题。此轮猪肉上涨有其合理的因素。前两年猪肉熊市中价格暴跌,大量养殖户退出,养殖场缩小产量。特别是2014年生猪价格跌至谷底,全年生猪均价13.5元/公斤,为近三年最低。按照猪粮比1:6的盈亏平衡点计算,每出栏一头100公斤的肥猪就亏损260多元,处于重度亏损。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清仓式宰杀,部分养殖户“颗粒无收”。生猪市场价格太低严重背离价值规律,理应反弹上涨回归合理价位。长达3年的亏损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打击,也不利于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

说到健康,目前猪肉价格仍算健康。但是纵观肉价周期的涨跌,则难言市场健康。据统计,2010年至今,全国生猪相关价格变化的幅度超过200%,有些重点城市甚至超过300%。政府多次出台“普惠式”扶持政策,但市场中大量的投机行为也让猪周期蒙上阴影。养猪像炒股,猪价如过山车,即便是养猪的熟手,也难测肉价周期的怪圈。

可能世上没有其他国家像我国这样,猪肉价格如此关系国计民生。猪肉价格高,消费者吃不消;猪肉价格低,养殖户受不了。猪肉是我国老百姓主要食用肉类,它不只影响老百姓的钱袋子,更直接关系CPI的涨跌、货币政策的松紧以及政府调控政策的走向。肉价周期的大幅波动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对于这种周期性波动,政府的政策不可谓不普惠,调控不可谓不卖力,问题根子还是出在生猪养殖的盲目性。目前政府调控主要有两手,一是预警,即通过市场信息预警引导养殖户根据行情变化自主调整养殖结构和数量;二是收储,即通过猪肉收储、活体储备干预猪肉市场价格。但近年来生猪市场行情还是如坐过山车,可见单靠政府计划手段稳定生猪价格很难奏效。

简单地“救市”和“企稳”往往难以平滑周期波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金融保险的作用,既可为养殖户和企业提供价格参考信号和避险工具,又有利于建立生猪市场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促进生猪产业有序发展。譬如发展生猪订单生产,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性、计划性,试点推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适时推出生猪期货贸易等等。“风口上的猪”和“地板上的猪”都不是健美的猪,解决肉价周期本质上需要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只有生猪养殖产业本身身强体壮,才能具有抵抗肉价周期律的免疫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