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猪市行情 » 正文

江西养猪业走出低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2-19  浏览次数:337
猪价下跌,促进调整猪群

“去年我场有270头母猪,目前达330头,而且经过优胜劣汰,全都是良种母猪。”日前,江西省上高县野市乡接官村国林猪场,场长黄豆林如数家珍地说起自己的“养猪经”,“去年8月以来生猪价格跌幅较大、市场低迷是坏事,但为我们养猪大户调整良种猪结构提供了机遇。

去年我场出栏近2000头,今年预计出栏4000头。下半年价格肯定会继续上涨,今年估计赚个20来万吧。”

“去年生猪价格跌到每斤3.2元左右时,每头母猪的价格只有行情好时的一半,种猪的价格更是从近5000元跌至1000元左右。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及时进行‘填栏补栏’(淘汰老龄的品质不高的母猪和种猪),所以全村的生猪数不降反升,去年出栏生猪2.8万头,今年目前存栏数达3万头。”接官村党支部书记聂自根解释说。

“前段时间,周边省份发生猪疫情,幸亏有省市县政府鼎力支持、广大畜牧业科技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科学养猪积累的经验。不然,我们早就垮了。”聂自根补充道。

接官村327户农户中有287户是养猪专业户,该村推行生态小区规模养猪,打下了抗疫病良好基础。按聂自根的话说,具体的做法是“四统四分”,即统一消毒、统一防疫、统一引种、统一规划与销售;分户投入、分户建栏、分户饲养、分户经营。

该村还推行“猪—沼—渔”生态养殖模式,在8000平方米的国林猪场旁,有一个水面面积达6亩的鱼塘,在猪场与鱼塘之间有一个发酵池,猪粪集中起来发酵一周后用来作鱼的饲料。“除了养猪的收入,一年可收1万多斤鱼呢。”黄豆林笑呵呵地说。

据江西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兰永清介绍,这种生态养猪模式在江西非常普遍,全省大中型养殖场建造沼气池323处,实施“猪—沼—果”的果园面积比重达到30%以上,与沼气、果业结合的畜禽养殖户30余万户。初步形成了赣南、赣东以“猪—沼—果”为主,赣中以“猪—沼—菜”、“猪—沼—粮”为主,赣北以“猪—沼—渔”、“猪—珠”共养为主的格局。“这种生态养猪模式不仅预防疫病,有利环保,而且降低成本,深受养猪专业户欢迎,非常有前景。”上高县牲畜水产局局长漆国平说。

市场低迷,政府伸出援手

“生猪行情不好时之所以敢反弹琵琶,是因为从省里到县里在防疫、资金、信息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上高县敖阳街道养猪专业户晏友然养猪6年。目前,他的养猪场存栏800余头,母猪40头,最近又投资10多万元建了一个新的养猪场。

据兰永清介绍,上高、东乡、新干、宜丰等县生猪小区建设非常普遍,小区生猪出栏占当地生猪出栏量30%以上。今年上半年,江西省新增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40多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中型养猪场达到590多个,其中万头猪场149个。全省规模养猪比重达51.8%。全省原种猪场和一级扩繁场的种猪存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约8%。

去年8月以来,全国生猪价格下跌。江西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养猪户的利益。省财政列支专项资金,作为生猪良种补贴,用于补贴省级原种场种猪选育,种猪每头补贴200元;市、县两级财政也应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本地种猪扩繁场的良种补贴。比如上高县对于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猪户,每头奖励10元。

防疫情,千名科技人员进场入户

“养猪大户最怕疫情,严重时像雪崩一样,挡都挡不住。”聂自根说,“现在我们再也不怕了,千名科技工作者进场入户及时解决了我们遇到的急难问题。”

江西省牲畜兽医局开展千名科技人员进场入户行动,采取上下联动、一对一对接的方式,根据养猪户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各种养殖和疫病防治等服务,将技术、信息直接送到养猪户手中。整个活动已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册,上半年接受培训的养猪户和专业户2万多家(户)。

记者来到上高县泗溪镇动物防疫检疫站采访时,站长胡贻奈正忙着整理全镇生猪打防疫针的资料。这个9名工作人员的基层防疫站,8人负责搞防疫和技术推广,1人在定点屠宰场搞检疫。该镇175个自然村近4万人,今年生猪存栏12万头。

“制定和推广生猪口蹄疫、猪瘟、链球菌、丹肺二联苗及种猪细小病毒等免疫程序,生猪免疫注射坚持一年四季普防与平时补针相结合的防疫方针。”说起日常工作,胡贻奈像背口诀一样娴熟。

“我们养的每头猪都挂有耳标,上面详细注明产地和防疫记录。猪无论销往全国哪个地方,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可以溯源到产地,追查到养猪户。”上高县牲畜水产局局长漆国平拍着胸脯说。

延伸阅读

机构不健全,防疫花大钱;防疫不到位,农民掉眼泪

动物卫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张毅、冯华报道:“机构不健全,防疫花大钱;防疫不到位,农民掉眼泪”。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亮点,而基层公益性服务弱化,设施落后,人员流失,基层动物防疫等支撑体系严重“超载”,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1998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23个省份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截至目前,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总计投入建设资金16.48亿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疫病控制、检疫监督和疫情监测等体系,较好地控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为进一步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奠定了基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畜禽产品出口量已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与此同时,各地建立了产地检疫、出栏报检、屠宰检疫以及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等制度,有效防止了动物疫病发生和跨区域传播。

然而,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仍然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主要畜禽饲养总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近一半的猪、18%的禽、近10%的牛和23%的羊饲养在我国。2005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超过600元。而我国许多地方饲养方式落后、活畜交易和跨区域活畜调运十分频繁,加大了动物防疫难度。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动物防疫体系力量薄弱,“集中免疫靠突击,平时免疫干着急”,影响动物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