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绵阳市畜牧兽医局2007年工作总结暨2008年工作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2-28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90
     2007年,全市畜牧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畜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质量、安全、品牌”三大主题,着力实施“生态畜牧家园建设、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畜产品安全、科技助农增收”四大行动,全市畜牧兽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荣获四川省抗灾减灾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先进集体、绵阳市抗灾减灾工作先进集体、绵阳市最佳文明单位、绵阳市敬老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现将一年来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2007年主要工作及特点

    (一)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势头,经济地位跃上新台阶

    2007年,在畜产品市场行情持续价高刺激和疫情威胁并存的形势下,紧紧抓住贯彻国务院出台大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预计2007年全市出栏生猪627.5万头,比2006年同期增长5.7%;牛21.4万头,同比增长7.16%;羊173.1万只,同比增长7.48%;小家禽120269万只,同比增长13.2%;出栏兔1025万只,同比增长10.48%。全市肉类总产量69.58万吨,同比增长8.38%;蛋类总产量18.13万吨,同比增长12.61%;奶类总产量2.61万吨,同比增长9.66%。预计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38.8%,占农业总产值的49.6%;农民人均牧业增收180元。

    (二)生猪产业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现代养猪业迈出新步伐

    (1)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种猪存栏规模和水平全省一流,西南最大良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一是原种猪存栏居全省第一。全市存栏500头以上的原种场5个,共存栏原种猪6770头,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猪种,通过制种选育,年均可提供纯种猪2万头;帝鑫、新希望江油原种场设施水平均属全国一流,北川黑沟PIC猪场是全国最大的PIC曾祖代(原)种猪场,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PIC种猪繁育基地;二是二级扩繁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存栏100头以上的市级重点扩繁场50个,存栏LY或YL及PIC父母代种猪15400头,场均存栏优质种猪308头。三是能繁母猪存栏居全省第三。我市能繁母猪存栏36.8万头,仅次于南充市(45万头)和资阳市(41万头)。我市种猪生产水平和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西南最大良种猪繁育基地”已得到省局和农业部的认可,2007年仅农业部就下达我市生猪良繁体系项目资金2070万元。

    (2)传统生猪产业向现代生猪产业转变过程中,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利益联接机制和金融投入等方面取得一定经验,“生态畜牧家园富民行动”成效明显。2007年,全市在安县、涪城、游仙、梓潼、盐亭县等启动了7个生态畜牧家园建设,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猪舍28750平方米(户均125平方米),建成231户示范户、7个工作站和7个养猪合作社。该项目的实施,在生猪分散饲养向相对集中,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实现小规模大群体等方面获得了有益探索,生态、健康的养猪方式得到有力推广,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涨”的良好发展态势。

    (3)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生猪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步伐加快,势头强劲。今年以来,由于动物疫病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导致了我市生猪产业的重新“洗牌”。面对困难,广大畜牧干部深入场户,积极指导生猪产业发展。在市场行情转好后,50个市级重点扩繁场迅速成为我市生猪产业快速恢复增长的主力军,而它们的快速扩群助推了全市生猪良种化程度的明显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市能繁母猪存栏达36.8万头,其中外二杂母猪达19.2万头,生猪外三杂面达52%,较去年增长12%。

    规模化养猪快速发展。市县畜牧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充分运用好国家扶持生猪产业的优惠政策,使我市生猪产业呈现出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快速向适度规模养殖发展的态势。2007年,全市年出栏生猪30头以上的达3530户,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达1950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达168户,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达到8户,规模养殖占出栏总数的45%以上,较去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年出栏优质生猪5万头以上的镇(乡)18个(其中,出栏10万头的镇1个),较2004年增加11个,增长157%,共出栏优质生猪达125万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20%。

    (三)全市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取得新进展,畜牧业“一村一品”快速推进,产业化经营呈现新格局

    以涪城、游仙、安县的奶业产业带,以北川、安县、江油的优质PIC生猪产业带,以江油、游仙的优质獭兔产业带,以盐亭、三台、游仙的肉鹅产业带,以梓潼、安县的高品质蛋鸡产业带,以江油、游仙的优质仔猪产业带等已基本形成,江油仔猪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油“四川省第一獭兔大县”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出栏兔436.5万只,同比增长10.4%,其中,獭兔出栏103.5万只,同比增长25 %,产值超亿元,发展1849户养殖大户,獭兔存栏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质量位居第一。江油西奥集团獭兔皮综合加工项目全面实施,獭兔皮鞣制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张。全市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场加快发展,全市奶牛养殖场(户)发展到355家,奶牛存栏9010头,同比增长53.3%。圣迪乐村养鸡模式已在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开花结果。科富朗德鹅种业有限公司引进朗德鹅父母代1万只、法国原种鹅500只,在涪城吴家镇建设起国内最大的繁殖基地。

    全市畜牧业市级龙头企业达66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铁骑力士),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双汇、长林、雪宝、华西),市级畜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61个。共同带动农户45万户,占总农户的45%,从业人员近30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性收入6000元以上。铁骑力士、长林、双汇、北川大禹和安县圣康蛋鸡协会等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五专组织正在快速做大做强。圣康蛋鸡协会被评为“全省百强五专组织”,年产值1.56亿元,户平年纯收入4.5万以上。该协会今年3月被国家科协和财政部授予“2007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省局已将“圣康蛋鸡模式”作为全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典型在全省养殖行业推广。总体看,全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从局部探索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格局。

    (四)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卓有成效,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水平有了新提升

    全市动物防疫工作得到有力加强。一是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在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谭力作出明确指示:“动物防疫工作十分重要,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市政府副市长邱明君对今年的春秋防工作也作了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市政府将春、秋两季牲畜口蹄疫和禽流感的免疫密度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加大了督查力度。二是狠抓了强制免疫工作。坚持做到“五不漏”,集中开春秋免疫工作。针对今年秋冬季动物防疫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新政策、疫苗紧缺和经费难落实的困难形势,我局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实施免疫,全面完成了秋冬防目标任务。三是狠抓了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尤其是在今年26个省市爆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严峻形势下,我局认真组织了以防制高致病性蓝耳病和猪链球菌病的夏季动物防疫工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组织实施了免疫注射,共免疫生猪118.98万头。同时加强了对种猪场、规模猪场、养殖小区、大中型屠宰场、集贸市场以及调运生猪的监测,对重点场和重点地区实行兽医包片责任制,把监管和责任落到了实处。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生猪异常死亡,全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报告为零。

    2007年,全市春、秋两次经省抽检,O型口蹄疫232/263免疫合格率达88.21%;亚I型口蹄疫81/95免疫合格率达85.26%;禽流感213/279免疫抗体合格率76.34%;猪瘟149/168免疫合格率达88.69%;鸡新城疫189/204免疫合格率达92.65%。免疫合格率全部超过70%,达到合格标准。

    全市依法加大了对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了饲料兽药专项整治打假行动,对饲料生产企业、流通环节及重点养殖场进行了全覆盖监督抽检和抽样,积极引导全市饲料兽药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全市现有大小饲料加工企业94家,全市通过GMP认证的兽药生产企业5家。2007年全市工业饲料产量达到60.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4.2亿元,高新区、游仙区已初步形成了饲料工业基地。

    全面推行了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加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防疫和监督管理。狠抓了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畜产品流通中的防疫监督。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包括长林、斯坦瑞、长安、东方、双汇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驻厂检疫工作,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农业部、省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多次对我市畜产品安全抽检的结果均为合格,瘦肉精一直保持零纪录,畜产品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兽医队伍稳定,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五)克服工作经费困难,跑步跑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取得新突破

2007年,我局共争取到部省项目资金6797万元,其中,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重点户)及良繁体系建设项目资金2050万元;三台生猪养殖大县奖励753万元;生猪人工授精补贴项目240万元;血防项目资金257万元(安县实施);日元贷款项目2000万元(平武、梓潼各10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90万元;基层站及县级检疫监督设施建设资金807万元;江油省发改委大宗农产品(獭兔)基地建设600万元。

 (六)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得到有力加强,科技助农增收工作取得新成效

紧紧围绕 “责任、为民、实干”主题和谭力书记提出的“三大要务、五个突破”的要求,扎实开展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积极创建“服务型机关”,深入开展“千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助农增收活动”,实行了领导干部联县挂点,科技人员联企帮户开展帮扶工作。对“三联一带”的爱民村,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帮扶规划,并按照县级领导联系3户,科级干部联系2户,一般干部联系1户的原则帮扶石洞乡爱民村,使该村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活动,全市畜牧系统干部观念明显转变,工作责任心不断增强,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机关面貌得到改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前以散养为主的饲养方式仍然占很大比例,成为制约我市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在产业链条联接上,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利益联接机制尚未健全,市场调节能力弱,优质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小。

三是动物防疫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设施、设备等应有保障条件。

四是在良种引进和推广、畜禽防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畜牧新技术培训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三、2008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谭力书记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有关发展生猪生产、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讲话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线,以畜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抓好生猪和奶牛产业,大力实施“西南最大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基地”、“西南生猪加工外销大市”三大建设工程,继续深入开展 “四大行动”,全力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全市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任务

全市生猪出栏645万头,牛出栏22.5万头,羊出栏180万只,禽出栏12500万只,兔出栏1100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73万吨,禽蛋总产量19万吨,奶类总产量2.8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农民人均牧业增收100元以上。

(三)2008年重点工作

1、全力做大生猪产业

一是继续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全市新建设存栏DLY或PIC父母代良种母猪200头以上规模的扩繁场10个,继续扶持原有的扩繁场加快发展,充分整合绵阳生猪种源优势,全力打造“西南最大良种猪繁育基地”。在生猪优势产区建设人工授精站,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生猪优质率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继续实施“生态畜牧家园”建设,规划建设20个生态畜牧家园示范点。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诚信为基础,协会为平台,利益为纽带的集金融支持、良种推广、政策保障、技术服务、订单收购、风险防范为一体的功能强大、产业互动、良性发展、多方共赢的生猪产业化系统工程,努力实现“三个突破”,即:龙头加工企业与农户联盟机制的突破;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的突破;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强生猪加工体系建设。抓住双汇、梅林技改新建的机会,建立优质生猪基地,引导企业与基地养殖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接机制;四是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全社会业外资本投入生猪产业,快速做大规模,推进产业化。

2、突出发展奶牛产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奶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依托雪宝乳业为龙头,以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在涪城、江油、安县、三台、游仙等地建设10个存栏奶牛300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大力提升全市奶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008年,全市奶业机械化挤奶比例力争占80%以上,良种率提高5个百分点。

    3、大力推进禽兔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圣迪乐村”和“圣康”模式,提高蛋鸡生产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以绵樱鸭业公司、涪城科富朗德鹅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水禽养殖及精、深加工。2008年,全市水禽出栏力争达到3000万只;充分发挥西奥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打造“四川第一獭兔大县”;以“蜂之吻”为龙头,充分发挥平武、北川等山区县的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发展蜂产业。2008年,全市蜜蜂养殖力争达到12万箱。

    4、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经济区划,着力建设绵安养殖产业示范带、梓潼县规模养猪试点县和八大畜牧商品基地群。2008年重点在绵安产业带内规划建设年出栏优质生猪3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小区5个;在梓潼县重点支持建设存栏能繁母猪200头以上规模的扩繁场5个,建设年出栏优质生猪50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村(社)5个,为梓潼县2011年出栏生猪100万头打基础。

  5、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年防疫任务的完成和全市无动物重大疫病发生;二是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监管,依法治牧;三是加强检疫监督工作,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达100%,确保人们的肉食品安全。四是全面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全市畜牧兽医系统队伍素质。

  6、全面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技术培训、项目带动和科技帮扶力度,积极推进畜牧技术进村入户,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7、认真做好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根据我市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和重点,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着力实施待建项目,下力申报新项目,全力招商引资办项目。落实各项发展畜牧业的措施,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推动畜牧业生产特别是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8、加强机关工作效能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加强和谐机关建设和全市畜牧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全市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