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活禽市场在禽流感流行中的放大机制及应对路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428
核心提示:活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密集,在我国东南部省份也分布广泛、密集,在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分布。活禽市场在方便百姓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生物安全风险。本研究分析了活禽市场在流感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及机制,以新的视角审视了活禽市场在禽流感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闭活禽市场的可能性,提出了具体的应对路径,以期为改进活禽市场管理、降低流感传播风险提供参考。1、市场的放大机制关闭活禽市场能够显著降低人间 H7N9 疫情的发生风险。这充分说明了活禽市场在禽流感流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1

活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密集,在我国东南部省份也分布广泛、密集,在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分布。活禽市场在方便百姓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生物安全风险。本研究分析了活禽市场在流感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及机制,以新的视角审视了活禽市场在禽流感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闭活禽市场的可能性,提出了具体的应对路径,以期为改进活禽市场管理、降低流感传播风险提供参考。

1、市场的放大机制

关闭活禽市场能够显著降低人间 H7N9 疫情的发生风险。这充分说明了活禽市场在禽流感流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1.1病原“储存器”作用

分析表明,如果全国饲养场流感流行率达到0.3%,长三角地区的活禽市场每个月就会引进 1批以上的感染活禽。感染家禽到达市场后,一般需1~7 d 才能售完。在此期间,市场还会连续不断引进家禽,导致未卖掉的家禽和新购进的家禽相互接触。如果再加上市场污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适宜病毒存活,病毒就会连续不断地传播下去。有关方面的监测表明,在 H5、H7 亚型流感出现后,我国活禽市场一直存着这些病毒的循环。

1.2病原“增殖器”作用

封闭的活禽市场内,湿度一般较高,加上卫生条件较差,非常适合病毒繁殖。一系列调查表明,活禽刚进入市场时,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如新城疫)的检出率都很低,但1 d后就会大幅上升。如,随着家禽在批发市场内停留时间的延长,H9N2 亚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从 11.45%(停留 8 h 内)上升到29.13%(停留 48 h 以上)。

1.3病原“混合器”作用

近 3 年来,我国至少有 10 个 H 亚型流感病毒一直在活禽市场内循环。其中,H5、H7 亚型流感还有多个 N 亚型,尤其是 H9N2 亚型的污染率最高 。H5N2、H5N6、H7N9、H10N8 等新病毒,都是 H9N2 流感病毒与其他病毒杂交的后代。这充分说明了市场的“振荡器、混合器”作用。

1.4病原“扩散器”作用

调查表明,运输车辆在市场卸载活禽时,车量、笼具等均可污染禽流感病毒。因此车辆返回启运地时,存在把市场中的病毒带到家禽养殖区的风险。2013 年 H7N9 流感疫情发生前,因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消费能力强、活禽价格高,周边地区的活禽都往这里调运。当人间出现疫情、市民消费信心下降、活禽价格大幅下降后,当地市场剩余的活禽又随车辆逆向运到他处。因此,凡是与早期疫区市场存在关联的地方,之后 3 个月内,均陆续出现了人间病例。多个实验室的监测表明,H7N9流感疫情发生后 2 年内,尽管活禽市场始终存在H7N9 循环,但养殖场、白羽肉鸡屠宰厂内一直没有发现病毒。现在,不仅养殖场出现感染乃至发病,白羽肉鸡屠宰场也可以检测到阳性样品。与此对应的是,除消费者、活禽市场宰杀人员外,家禽养殖者、屠宰工人等职业人群也成为风险群体。活禽零售市场家禽感染率显著高于批发市场,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市场的“扩散器”作用。

2、全面关闭活禽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

明晰禽流感的市场传播机制后,有关专家联合提出了坚定落实关闭活禽市场的建议,还有学者提出了永久性关闭活禽市场的观点。但综合分析,受居民消费意愿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全面、永久性关闭活禽市场的难度极大,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有关方面在南方地区的调查表明,当地 2/3 以上的居民倾向于购买活禽来加工食用,不足 1/3 的居民愿意购买冰鲜、冷冻禽肉。即使在 H7N9 疫情影响严重时,广州、南宁、杭州、上海、南京等 5个城市的居民,在农贸市场购买活禽的消费意愿仍占 38% 以上。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强。受消费习惯影响,一些地方在主城区关闭活禽市场后,活禽交易却向城郊转移。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早已推广冰鲜鸡,但活禽市场交易仍占一定份额。如台湾推广冰鲜禽肉50 年后,市场上仍有约 10% 的禽肉产品来自活禽交易;香港推广冰鲜禽肉上市 17 年后,市场活禽交易量仍占30%。美国与我国消费习惯差异很大,当前依然存在活禽市场,并可检测到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 。这说明,在我国大陆地区全面关闭活禽市场,恐怕不是 10 年、20 年能够解决的问题。

3降低活禽市场交易风险的路径

既然短期内难以关闭活禽市场,那就必须在降低活禽市场交易风险方面多下功夫,否则禽流感就不可能被根除,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就不可能被清除。降低活禽市场交易风险,需要从生产、流通、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

3.1改进活禽市场卫生条件

这是当前禽流感防治的关键点,也是未来一定时期的工作难点。因此,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过夜零存栏的“1110”制度已上升为国家多部门协同意志 。但“1110”制度能否得到系统、全面实施,直接决定着防治效果。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研究表明,无论休市制度,还是零存栏制度,实施之初效果都很好,可之后市场感染率又出现大幅反弹,显示出该制度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为什么?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是休市日剩余的家禽没有被屠宰,反而被转移他处暂存后重返市场。随着家禽留置时间延长,感染率随之升高。二是清洗和消毒制度落实不够彻底。虽然市场表面得到清洗消毒,但下水道的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这为病毒滋生创造了环境。禽流感病毒在禽舍环境中可以存活 5 周,禽舍清空 2 周后,在环境尘埃中仍可检测到病毒。这充分说明只消毒、不清洗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禽流感病毒的。因此,改进市场硬件条件、严格执行“1110”制度至关重要。从长远看,市场利益方是否具备实施“1110”制度的条件、能力、意愿和行动,直接决定着禽流感防治效果。

3.2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这是一项基础措施。众多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中,一部分病毒如 H9N2 和低致病性 H7N9 病毒等,虽然不对家禽致病,但却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危害。阻断该类病毒从养殖环节到市场环节的循环,需要建立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检疫出证制度。美国也有活禽市场。为了防范这类风险,他们规定必须经过实验室检测证实没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官方兽医才能出证,允许其进入市场销售。我国农业部 2017 年 4 月份发布的 2516 号公告也包含了这一政策。严格落实该政策,对降低市场交易传播流感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3.3培育居民良好消费习惯

这是长远之策。动物调运和市场问题归根结底是消费习惯造成的。而市民偏爱活禽的原因,又与禽肉口感有关。因此,转变居民传统消费习惯,一要发展过硬的保鲜技术,通过改善冰鲜肉口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二要促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三要科学做好宣传干预工作,通过发布疫病防治权威信息,促进更多居民选择冰鲜禽,从而减少市场活禽交易量。宣传干预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高度敏感,按照统一、准确、及时、真实原则,积极稳妥开展 ;既要培育良好消费习惯,促进居民消费冰鲜或冷冻禽肉,又要避免“接触活禽就会感染禽流感”的误导性宣传,有效消除居民恐惧心理。这是发达国家应对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普遍思路 。H7N9 流感疫情出现之初,我国诸多媒体呼吁公众不要接触活禽。这不但不可能实施(我国数千万个家庭是家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不接触活禽),反而放大了疫情次生灾害,值得反思和改进。

3.4积极推进电子商务

设立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从养殖场到屠宰厂、屠宰厂到消费者的对接,减少实体交易环节,降低疫病传播风险。目前,荣昌生猪电子交易平台生猪电子交易市场每天的生猪交易量达到了 10 万头,占全国交易总量的 10%,做得非常成功。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家禽(肉)电子交易还不成熟(占比不到 0.3%),需要业界多想办法。此外,经纪人在家禽流通和市场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群体数量庞大,需要高度关注。

湖北、辽宁、北京等省份针对经纪人建立了备案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迈出了规范经纪人管理的重要步伐。从长远看,我国家禽营销经纪人队伍,有望成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各方深入探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