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榆树市扬起生猪发展的大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18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34
2007年10月18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了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榆树市。这一天,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工作会议上,榆树市受到了国务院的重奖。代表榆树市委、市政府参加大会的榆树市委常委、主管农业的副市长谭景坤同志,在大会上第一个作了经验发言,赢得了各位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称赞。消息传到榆树市,百万榆树市人民欢欣鼓舞。他们深知,榆树市的生猪发展极大地支持了全国的生猪发展,对保证全国市场生猪的供应、稳定猪肉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样的回报,即使付出再多,榆树人民也坚持去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榆树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不动摇,始终把畜牧业生产发展当成农民致富奔向小康的有效途径来抓实;是全市畜牧业工作者和生猪养殖企业、广大农民和养殖大户长年累月地付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果实。下面一段段文字和数字就能生动地展示出榆树市生猪生产发展的全貌。

  榆树市地处吉林省中北部,坐落在松嫩平原腹地,位于长春市、吉林市、哈尔滨市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幅员4722平方公里,总人口126万。榆树市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自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已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县(市)之首,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近年来,榆树市依托丰富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稳步实施省政府提出的“粮变肉”工程,加快现代牧业经济建设步伐。全市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市现有规模养猪户2.5万户,大型龙头加工企业4家,完善的生猪交易市场10个,常年从事生猪贩运的经纪人1.2万人。截至2006年末,全市生猪已经发展到320万头,出栏生猪220万头,其中180万头外销、出口到全国15个省市和地区及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榆树市还是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是吉林省“粮变肉”工程先进县(市)。

  到2007年末,全市生猪已发展到35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6.2万头,仔猪198万头,育肥猪94万头,后备母猪4.2万头,种公猪及后备种公猪0.5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3%、0.2%、0.5%、0.1%、0.05%、2%。2007年,全市出栏生猪250万头,外销生猪210万头。

  在发展生猪生产过程中,榆树市不仅注重抓生猪总量的扩张,更注重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市共有388个授精点,仅2007年,猪人工授精总量就达到15万头,比上年增长0.13%,三元杂交猪占出栏比重的87%,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同时,这个市还不断加强配种员的技术培训,使全市的生猪良种化进程明显加快,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进一步调动了广大饲养户的养殖积极性。

  2007年初,榆树市以牧业小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研究并制定了严格的饲养技术规范,统一引入良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到去年年末,全市养猪户已达13万户,同比增长了1.7%。新建牧业小区85个,累计建成牧业小区285个,其中,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97个。养猪业是榆树市的一项传统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养猪业渐渐成为畜牧业的主体,成为人们首选的创收亮点,随着养殖数量逐年增加,生猪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06年全市生猪产值1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7%,2007年,生猪产值达17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9%,全市人均养猪收入已经突破900元,生猪生产已成为榆树市畜牧产品在省外销售中份额最大的拳头产品。榆树市的生猪生产之所以发展得快、效果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作用。榆树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把畜牧业生产当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多次召开市牧业局和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研究制定方案,督促组织实施。主管市长和市牧业局领导更是多次下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细心听取意见、掌握最新发展动态,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千方百计地把各项工作抓全、抓实、抓好,形成了从上到下团结一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在抓具体工作落实时,市牧业局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形成一个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使得全市的生猪生产工作进展顺利,不断跃上新台阶。

  二、强化服务促进作用。一是抓动物疫病防控服务。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召开了全市动物疫病防控会议,对全市的动物防疫灭病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及时开展了春秋两季大规模的免疫注射工作,重点加强了口蹄疫、猪瘟等四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免疫注射率达到100%,从而降低了畜禽死亡率。还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保证了防疫效果。同时,加强了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范工作,共印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宣传单20000份,并及时进行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接种。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确保了全市没有发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为了强化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榆树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相关局长及科所站长为成员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二是抓科技推广服务。榆树市以举办“四下乡”活动为契机,组织全市牧业系统的业务骨干深入到生猪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生猪的农户家中,发放养殖技术资料,进行现场答疑等技术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举办技术培训班,使生猪直线育肥等一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还定期从长春市聘请牧业专家和高级兽医为全市村级防疫员举办培训班。市里拨出专款购置了电脑、多媒体投光仪等现代化教学培训设备,为开展牧业科技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强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完善市场预警体系建设,榆树市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落实。四是加强牧业执法服务。强化对饲料、兽药等的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销售伪劣饲料、兽药的行为,从源头上保证了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政策推动作用。一是落实了吉林省政府生猪养殖贷款贴息政策。按照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牧业管理局《关于申报2007年牧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通知》的要求,市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为确保贴息资金的合理发放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据统计,2007年全市共发放养殖贷款6900万元,得到省里的贴息资金92万元,惠及到13个乡镇、97个牧业小区和1129个饲养户。二是落实了国家的母猪补贴政策。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榆树市2007年能繁母猪补贴实施方案》。调查摸清了全市能繁母猪的数量,全市共有62619头母猪得到国家、省、市的三级扶持资金,共得到补贴资金260万元,其中,拿出150万元交由长春市安华保险公司(每头保费24元)对所有存栏母猪投保,解除了饲养户养母猪怕病怕死的后顾之忧。三是榆树市是吉林省确定的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县,为此,在猪人工授精项目建设上,榆树市得到了国家220万元的资金。四是落实国家生猪外调大县奖励政策。国家给予了725万元奖励资金扶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榆树市确定了补贴对象和标准,确保国家补贴资金的合理发放和及时到位。

  四、强化市场拉动作用。2007年年初以来,生猪及其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最高生猪价格达到每500克7.6元,较上年同期每500克4.6元,增长了65.2%,创养殖发展史上的最高纪录。正是这样的高效益、高回报,有力地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激发了广大饲养户的养殖热情,有更多的人纷纷投入到建设牧业小区或者投入到与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中来。

  榆树市委常委、主管农业的副市长谭景坤说,2007年,国务院决定对生猪调出大县实行奖励,榆树市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猪发展总量持续上升,为生猪外调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货源。作为粮食主产区,加快畜牧业发展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一项产业的发展是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生猪产业也不例外。几年来,我市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用于生猪防疫、繁改、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已达到500多万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但与生猪产业化建设和实施“粮变肉”工程的总体要求相比,这些投入可谓杯水车薪。这次国务院出台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直接为生猪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必将促进我市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生猪产业是一个市场风险较高的行业,因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猪存栏量有时很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供应量出现大幅波动。国务院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出台,对于建立生猪市场风险分散化解机制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将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完善的生猪发展服务体系是生猪生产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在服务体系保障方面,初步建立起了市、乡、村三级防疫、繁改、科技服务网络。但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各种服务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原有的资金投入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这次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构建稳定、完备、高效率的服务体系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对完善生猪服务体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出台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明确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生猪养殖大户的生产。这对于加快我市牧业小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步伐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市实施的牧业小区规模化生产,正是提高生猪防疫水平、生猪品种改良以及科技运用水平,提高生猪生产质量的一项关键措施。

  对奖励资金如何使用时谭景坤说,如何使用好奖励资金,发挥政策资金的最大效用,是我市在落实奖励政策过程中重点把握的一个问题。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们确定把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规模养殖户和生产大户上,制定了《榆树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重点强化了四项工作:

  一是提前做好政策承接准备。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就如何承接落实好国务院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专门召开了市长办公会和相关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并责成市牧业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掌握了全市畜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发展状况。同时,为确保政策资金的落实进行了统筹安排、渠道划分。根据财政部财建[2007]422号文件要求,确定了落实这一惠民政策的大方向,即以促进规模化发展、增加生猪总量、扩大生猪调出量、提高品种质量为目标,采取政策奖励、促进养殖户增加投入等具体办法,最大可能地发挥政策资金效用,努力实现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目地。

  二是合理进行资金分配。我们在认真研究文件、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榆树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确定此次享受政策的对象是饲养50至500头的养猪户,把奖励资金按7∶2∶1的比例用于全市生猪生产支出,即拿出总额的70%用于饲养200头以上500头以下的规模饲养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支出;拿出总额的20%用于饲养100头以上5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拿出总额的10%用于防疫服务费用支出。

  三是狠抓奖励资金落实。为了保障奖励政策资金及时足额落到实处,我们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及分管畜牧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由市农业局、畜牧局、财政局、纪检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奖励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具体操作由市财政局以畜牧部门提供的政策享受对象名单,按相关标准予以资金分配,经领导小组审批后,通过指定渠道直接拨付给养殖户,从而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户。

  四是切实强化资金监管。为了保证奖励资金专款专用,发挥奖励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杜绝滞留、截留和挪用现象的发生,我们对奖励资金实行了跟踪问效,由市财政局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严格把握资金流向、使用渠道、效力发挥等情况,使广大养殖户切实地享受到了此项政策的实惠。

  对生猪生产今后的发展,谭景坤也谈了很实际的想法。他说,着眼长远,应该切实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形成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生猪生产有发展高峰,也有发展低谷,特别是在生猪价格走低、养猪效益出现亏损、养殖户饲养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国家奖励政策的扶持。所以,奖励政策应有连续性及针对性,形成长效扶持机制。二是建立生猪生产发展基金势在必行。从前段时间出现的生猪市场供应波动情况看,加强畜牧业风险防范能力建设迫在眉睫。解决这一问题,建立生猪生产发展基金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基金一部分可以来自各级财政,另一部分从每年的奖励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划出,设立基金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畜牧业科技推广、重大疫病防治、平抑生猪市场价格等,以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建立畜牧业发展补贴政策。对于生猪养殖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问题,可以借鉴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谭景坤说,榆树市一定会在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把生猪生产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让榆树市生猪生产的大旗高高地飘扬在关东大地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