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桐乡市在去年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围绕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目标,以“生猪退养镇、村”创建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资源循环,“拆、减、提、管”并举,将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向纵深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抓拆违减量,促生猪养殖业发展结构优化
一是强势推进拆违减量。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拆违和退养力度,开展低小散养殖专项整治,严控低小散养殖,并自加压力,确定了6月底基本完成散养户退养、2015年底生猪存栏控制在4.9万头的目标任务。为有效推进工作,市委市政府3月份召开了由全市三级干部参加的现场推进会,还成立生猪养殖减量提质专项督查组,不定期对全市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强势推进拆违减量。截至5月底,我市拆除违建猪舍15.15万平方米,生猪存栏减少至7.28万头。二是实施生猪区域退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政府下发《桐乡市生猪区域退养工作经费补助办法》,对生猪退养村每年给予10万元、生猪退养镇(街道)给予300万元区域退养工作补助。3月份,我市分两批对生猪退养镇(街道)、村申报单位进行了验收,河山镇等3个镇(街道)以及93个行政村实现了生猪区域退养。三是开展销案清零行动。结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主要公路沿线破旧种养殖棚舍专项整治行动,对主要道路两侧严控范围和可视范围内的种养殖棚舍进行清理拆除和整治提升。经过两批排摸,目前共排查出严控范围和可视范围内的种养殖棚舍共97处,总面积5.75万平方米,并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对已拆除的14处进行了“销案清零”。
二、抓提质增效,促规模养殖场发展方式升级
一是布局优化引领升级。我市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整县制规划布局生态养殖,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科学编制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布局结构,着力减少低小散密集养殖村,控制养殖总量,支持发展规模养殖,提升规模养殖场规模化水平,实现发展方式全面升级。二是政策指导助推升级。在推进低小散退养的同时,有序提升规模场生态化治理水平,出台生猪规模养殖场规范发展实施意见,引导生猪产业从低、小、散向向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辖区华腾牧业依托饲料生产研发优势,积极打通饲料原料基地、养殖牧场和产品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产业,拓展有机肥开发和社会化服务,打造了绿色生猪全产业链模式,并创造了“桐香”优质猪肉品牌。三是模式创新驱动升级。通过升级管理、推广科技、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发展种养结合、养养结合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探索建立了“嘉华智能化全封闭模式”、“濮院工业化集中处理模式”、“双丰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模式”等优化模式,生猪养殖业逐步实现全面升级。
三、抓生态循环,促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提升
一是死亡动物实现生态化处理。在去年死亡动物处理中心及配套收集体系取得创新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死亡动物无害化生态处理模式,完善“场(户)定点暂存、镇(街道)统一收集、工厂集中处理”机制,逐步构建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全市死亡动物工业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在今年全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现场会上,该模式得到农业部和浙江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二是畜禽排泄物实现循环利用。积极宣传《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引导养殖户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推广“畜粪生态化消纳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模式。以生态循环为导向,采取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方式,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蝇蛆转化生物质、沼气工程、秸秆利用等资源循环模式,建成一条猪粪生物处理及循环综合利用系统,全市规模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以上。三是规模养殖场实现生态化治理。落实规范监管,对存量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全面整治和系统评估,加强设施化、生态化改造提升。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以及“二分离、三配套”要求,编制“一场一策”生态化治理方案,严格按照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对规模养殖场进行生态化治理验收。对整治不到位或验收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后仍未达标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或关停。
四、抓长效监管,促养殖业转型发展成效巩固
一是机制保障。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长效控新监管机制,强化违建猪舍控新治旧,通过制订村规民约、落实“网格化”巡查等措施,巩固生猪减量成果,对新搭建的违章猪(禽)舍,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置,防止生猪退养后复养现象反弹、违章搭建重新复燃。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新违建猪舍、乱排乱弃养殖废弃物以及随意丢弃死猪、屠宰经营加工病死猪和不按规定处置病死猪等违法行为。二是示范引导。为有效促进退养农户转产转业,全市各地精心组织、广泛发动,通过发放指导手册、免费组织培训、集中项目推介、召开座谈会、上门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户转产就业,如河山镇积极扶持养殖户退养后转产发展泥鳅养殖,产业规模较生猪养殖有很大提升,增收效果明显;屠甸、乌镇等地依托森林桐乡创建的优势,扶持养殖户将转产方向向名优品种苗木转移,百亩片林效益可观;龙翔街道等地利用产业园区成功帮助退养农户进车间务工。三是政策扶持。农经部门强化服务编制《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工作手册》和《技术指导手册》,向退养农户宣传推广“榨菜—杭白菊”、“桑枝条—黑木耳—晚稻”、“双季茭白”等生态、高效、循环种养模式技术,引导农户转产从事高效生态种养业。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两年内落实转产转业补助资金1.92亿元,组织用工推介场次15次,组织转产转业培训62次,培训2350人。目前,转产转业帮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退养农户实现持续增收,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