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15时30分讯 在杭州某公司当车间主任的冉炳松月薪1万,生活安逸稳定,现在却回乡养起了猪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冉炳松说,父母一直从事畜牧行业相关的工作,自己从小就是在猪牛羊身边长大的,可以称得上是“耳濡目染”。创业之初天时地利人和2013年初,年近40岁的冉炳松回到家乡,发现周围没有一个养猪场,便萌生了办养猪场的念头。
冉炳松说,大面场村最大的优势是有天然水源。养殖业本身最注重的就是水源,如果缺少水的话,养殖的猪、牛就有“生命的危险”!站在成本的角度上来说,有天然水源就不需要利用自来水,可以为养殖户节省一大笔成本。“此外,另一个激发我养猪创业的原因就是我的父母。”冉炳松说,他的父母一直从事畜牧行业相关的工作,他从小就是在猪牛羊身边长大的,可以称得上是“耳濡目染”。知道儿子要办养猪场,冉炳松不仅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还得到了他们的“真传”。当年7月,冉炳松的养猪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
创业路上布满荆棘不言弃养猪行业历来都是充满“高风险”的行业,存在着太多不稳定的因素。冉炳松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说,由于这两年猪肉市场低迷,生猪出栏后所卖的钱连成本都保不住。据了解,一头生猪从喂养到出栏,不仅需要投入饲料成本,还要投入人力成本,还要除去因生病不能存活,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这部分成本,累积在一起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此外,冉炳松的养猪场是自繁自养模式,喂养的21头母猪受孕之后流产的占不少数,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冉炳松说,他的养猪场至今已投入100万左右。虽然有父母帮衬,但因为自身经验缺乏,他的养猪场每年都会有亏损。
记者不禁感到奇怪:“年年亏损,有没有想过放弃呢?”“人一生不可能在外呆一辈子,总要回到家乡落叶归根。”冉炳松表示,他在外务工5年,既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预料到了创业路上的困难与艰辛,现在只是还在摸索阶段,放弃是不可能的,再苦再难他都要咬牙坚持下去。就在去年,冉炳松参加了“丰都县青创基金·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比赛,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创业想法生态养殖循环利用冉炳松回乡之后,向村里流转了26亩土地。其中6亩土地作为养猪场的场地,10亩土地作为香椿树和红薯的种植地,10亩土地被开发成水池和蚯蚓养殖地。
“不能只是光办养猪场,我要将养猪场和种植的农作物形成一种循环利用的关系。”冉炳松表示,养猪场的粪便可以用来养殖蚯蚓,同时作为香椿树、红薯的天然肥料,这样不仅解决了粪便的问题,还可以创造其他的价值。冉炳松回乡办养猪场,不仅为自己打开了创业之路,更为大面场村揭开了创业路上迷茫“面纱”。自从冉炳松在村上办养猪场之后,村民自家喂养的猪就不愁销路了,而且当行情有下降趋势的时候,冉炳松便会及时通知村民,让村民及早处理,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