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破解“病原菌抗药”谜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2  来源:中新社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66
核心提示:中新社哈尔滨4月21日电(记者 王舒)病原菌为何产生“抗药性”?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正式对外发布消息,该研究所近日破解了“病原菌抗药谜团”——细菌在抗生素长期使用下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抗菌药物和化疗》上。该项研究揭示了细菌中携带的质粒在不同抗生素使用条件下,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不断获得新的耐药基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抵御抗生素的杀灭。“该项研究将帮助临床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从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重要借鉴。”哈尔滨

中新社哈尔滨4月21日电(记者 王舒)病原菌为何产生“抗药性”?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正式对外发布消息,该研究所近日破解了“病原菌抗药谜团”——细菌在抗生素长期使用下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抗菌药物和化疗》上。

该项研究揭示了细菌中携带的质粒在不同抗生素使用条件下,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不断获得新的耐药基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抵御抗生素的杀灭。“该项研究将帮助临床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从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重要借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创新团队张万江博士说。

哈兽研动物细菌病研究创新团队张万江博士以大肠杆菌作为实验对象,经研究发现,当细菌含有一个敏感质粒或者携带少数耐药基因的质粒,长期与其他含有多重耐药质粒的细菌共存时,在临床反复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质粒间耐药基因的重组和交换现象,同一质粒在不同的抗生素反复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的进化。

研究表明,在以青霉素为主的β-内酰胺类药物应用较多时,大肠杆菌携带的cfr耐药基因阳性质粒,通过基因重组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片段整合到自身质粒序列,形成“超级细菌”。这种细菌足以抵御临床上10种以上的药物作用,由它而起的感染不仅延长了疾病的治疗周期,还增加了治疗成本。

 
关键词: 动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