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用沼气,节能减排乐农民;转变方式求发展,猪粪变得“香喷喷”。
临近中午,走进家住的濛洲街道范源村的蔡丰富家,见他正在炒菜做饭,整洁的厨房里一尘不染,他一边炒菜一边在跟我们说“这可不是煤气灶,是沼气灶,火力很大,我们每天都在用,现在煮饭、烧菜、烧水都用沼气,既干净又省钱。”
在范源村,像蔡丰富这样的沼气用户有29户,为有效处理养殖场的养殖废水,2014年新林生态养殖场建造一个260立方米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除供养殖场使用外还将多余的沼气通过管道输送给附近的村民使用,村民们按用量计费,每月只需要支付十几元就可以享受沼气池带来的节能生活。
“现在好了,猪粪如今可以直接排入沼气池,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的沼气供周围的农户烧水、炒菜、做饭,效果蛮好的,还可以享受县里的补贴政策。” 新林农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新林介绍说。不仅如此,产生的沼液又通过管道输送到养殖场下面的农田作有机肥使用,沼气服务网点服务人员还定期来清理检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春雨绵绵,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微风拂过,岸边的树梢轻轻摆动,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水下游动的鱼儿。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与里地村仅几公里的地方,就是庆荣养殖场的连排猪舍。据了解,该养殖场内有能繁母猪80余头,存栏生猪600余头,猪场每年约产生300多吨的粪污。
在养殖场旁,新建了一个200立方米的沼气池,旁边还屹立着一个能存储100立方米沼气的储气柜。随着沼气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到今年5月,猪场也将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通过干湿分离设备后,约占猪场猪粪总量30%的水泡粪被放入在沼气池中,经过发酵,产生沼气,供里地村村民使用,沼液则通过提升泵输送到周围竹山灌溉,又给竹林提供了肥料”农业局能源办主任陈金海介绍说。
庆荣养殖场负责人周德仁说,通过采用“猪、沼、肥、竹”一体化的生态养殖模式,整个养猪场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通过干湿分离设备,用猪粪加工而成的生物有机肥,也将成为抢手货。
据了解,被省农业厅称之的农村能源“庆元模式”正逐渐形成。以官山头等沼气整村集中供气建设为纽带的“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植物生产,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被广泛推广。各规模养殖场通过实施沼气工程,使养殖污染变废为宝,而管道沼气也为周边农民提供了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