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小区建设。根据本县畜牧业发展重点和实际,组织有关部门,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小区数量或种类。把畜禽养殖小区与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当地畜禽养殖优势和特点,实现畜禽养殖小区与种植小区、五类十大基地、新农村环保工程、村村通工程、沼气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优势,集中优势发展。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要正确引导,优先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人畜分居、规范管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污染等环境因素,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有计划分步实施。
二、积极争取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组织申报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的支持,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时,加大对养殖业的投资比重,重点支持养殖小区建设;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向养殖小区倾斜,依据自身制度,简化手续,减少环节,增加贷款投放规模和延长贷款期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养殖小区,鼓励社会投资发展养殖小区;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创造条件,争取世行、亚行、外国政府等资金支持;畜牧部门认真研究落实好黄淮四市畜牧项目规划精神,及时收集养殖小区信息,准确掌握养殖小区建设情况,及时完善畜牧项目库建设,依据全市项目总体规划,在养殖畜禽补助、贷款贴息、综合服务站建设等方面,多争取国家、省级项目支持。
三、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按照“一村一品、一区一品”的原则,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当家品种,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工作。扶持畜禽良种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优良品种供应能力。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开展生猪良种补贴工作,落实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新建的畜禽良种场实行贷款贴息奖励,对现有改良站(点)进行规范改造,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畜禽改良网络。
四、加强疫病预防控制,确保养殖小区健康发展。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责任制,做好养殖小区的防疫工作,提高防疫密度。畜牧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每个养殖小区的防疫监督和技术指导,督促小区严格落实防疫制度,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并及时组织同步完成小区周边区域的免疫工作,确保养殖小区健康发展。
五、搞好环境保护,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引导养殖小区内建设化粪池、沼气池、畜禽无害化处理坑等环保设施,开展沼气工程建设;扶持养殖小区引进畜禽粪便烘干处理设备,生产优质肥料;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病机率,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六、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养殖小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步伐,新建的养殖小区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要求建设,确保建一个养殖小区通过一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参照国家和国际标准,强化畜产品安全监测管理,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兽药残留超标和违禁药物滥用等问题,使养殖小区生产的畜禽产品符合无公害、优质、绿色标准,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七、抓好示范样板,推广典型经验。选择有一定养殖基础、规模化程度较高的村开展小区建设示范工作,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发展小区建设。不断强化“发展畜牧业,效益靠规模”的理念,营造建设畜禽养殖小区的浓厚氛围。2007-2008年,全县新建县级养殖小区九个。
八、创新机制,以利益为纽带,推动养殖小区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小区内的养殖户及时成立养殖协会或养殖合作社,坚持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完善龙头企业与小区、小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签订合同,使养殖小区真正成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优质货源基地,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养殖户利益的保护伞,最终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