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我国养猪业亟须建立长效调控与保护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1-03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9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猪业一直没有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采取保持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已成当务之急,势在必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保持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不仅需要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生产方式的转变、组织程度的提高和
品种技术的更新,更需要在法规和制度性层面上建立适时调控与长效保护机制。
  1.要建立养猪业产业准入制度,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发达国家的养猪业不仅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饲养、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而且进入养猪业的从业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与条件。而我国养猪业可以自由进入,什么人养、养多少都可以,既不用审批,也不需注册,是造成养猪场(户)高度分散、小规模饲养占主导的状态长期难以改变的主要原因。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这种随意进出的小规模饲养不仅成为生产波动不已的基础,而且往往对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大了政府保护与调控的难度。如果一户养三五头猪,今天养,明天不养,政策措施、科学技术、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等都难以落实,政府补贴、政策保险、产销衔接、期货交易等也都无法进行。因此,保持养猪业
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改变小规模分散饲养状态,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在转变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进程中,建立养猪产业准人制度,设置产业准入门槛。从事养猪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条件,  经过审批和注册,作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微观经营主体,以确保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政策以及宏观调控的可操作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支持和保护政策必须法制化,确保政策的稳定与长效
  发达国家对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之所以能够稳定而可靠,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有可靠的法律保障,  实现了政策法制化,使支持和保护政策不受时间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不仅确保了政策的稳定与长效,而且畜牧业也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支持和保护政策法制化的根本目的是保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畜牧业支持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硬化畜牧业支持和保护的约束机制。实际上,出现危机后才高度重视,不惜一切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危机过后又不那么重视,政策可能也没有了。这种事后调控的机制正是导致我国养猪业波动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疑于推波助澜。在生产陷于低谷时,  由于利益的驱动和行政的压力,虽然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可能大增,生猪的饲养数量可能大幅度增加,也可能缓解生猪的供不应求和抑制猪肉的价格上涨,  但是,
这种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势必会将生产与价格9民赶到新一轮的“蛛网现象”之中。
  3.要加快推进保险与期货步伐;降低生猪等养殖业的风险性
  发展保险事业既是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但是,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难以规避畜牧业风险,必须加入政策性经营方式。政策性保险是国家畜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是以政府的权威动员全社会分担畜牧业风险的重要手段。不仅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畜牧业保险制度,  而且WTO《农产品协议》也提出了政府可以在财政上参与农业保险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
  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充分运用WTO的有关条款,支持畜牧业保险的发展。为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猪肉市场供应,8月1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8月15日前必须启动能繁殖母猪保险和生猪保险工作,对能繁殖母猪由政府承担80%的保费。保监会还鼓励以规模化养殖户和园区化养殖户为重点开展生猪保险试点,加快推进生猪保险体系建设。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政策性保险步伐,降低生猪等养殖业的风险性。
  从国际经验看,期货市场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猪肉市场早已引入了期货交易。因此,除推进养猪业政策性保险外,还要利用期货市场的组织功能、导向作用和避险机制,发挥市场效力,通过“公司+农产”、  “期货+订单”等模式,以订单将生猪生产者整合在一起,有效化解市场变化及履约风险,减少和消除生猪价格的“蛛网现象”。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生猪期货上市的条件,生猪期货上市的呼声不断加大,有关机构也已着手准备,进行调查研究,初步完成了生猪合约及相关规则设计,一旦成熟后应尽快上市,充分发挥期货交易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生产稳定发展的作用。
  4.加强对支持和保护政策研究,建立我国支持和保护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表明,保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必不可少。采取对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通常做法。为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保护和促进本国畜牧产业发展,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对生产者实行补贴的制度,以不同方式向生产者提供补贴。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支持主要集中在种植业领域,对畜牧业的支持很少。种植业不仅免征农业税,而且种粮有粮食补贴,购买农机有农机补贴,而养猪却没有补贴,税费负担沉重,风险也完全由生产者自己承担。
  近几年,每年增加的几百亿支农资金中,用于支持畜牧业的还不到5%。虽然国家对养猪业也采取了一些支持和保护政策,但是,还远没有形成系统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如果不建立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任凭由市场进行调节,养猪业将很难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必须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加强对养猪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的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猪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