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固原市的所在地,总面积 3531km 2 ,其中耕地面积 14.5 万 hm² ,可利用草山面积 10.93 万 hm² ,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 41.1 %和 30.9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 1800 ~ 2900m ,年均气温 6.2℃ ,无霜期 110 ~ 140d ,年平均降雨量 471.3mm 。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低而不稳,有“十年九旱七不收”之俗语,是个适宜于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畜牧业生产基地。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 40 万 t, 人工种植各类牧草 5.3 万 hm² ,其中:种植当年生优质牧草 4.4 万 hm² ,荒山补播改良 1.67 万 hm² ,年产各类优质牧草 60.86 万 t ,年产油饼、麸皮、淀粉渣、酒糟等农副产品加工下脚料约30万 t 。境内主要饲养以利木赞为父本,通过冷配改良技术繁殖的后裔,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胴体产肉率高的特点,是改良当地牛的首选品种。因此,在原州区发展肉牛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
自 2003 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 . 封山禁牧及原州区启动实施的“百村万户养牛致富工程”建设以来,群众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要是通过退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开发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等饲草料资源,以“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综合配套技术为重点,进行新品种犊牛和老弱残淘汰牛进行强度快速育肥,从而提高了饲养肉牛的综合效益和规模效益,加快了原州区肉牛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型方向发展步伐。
1 牛舍建造标准化
1.1 牛舍建筑结构
根据原州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牛舍建筑要结构比较合理,经久耐用,坐北朝南,确保冬暖夏凉。截止目前共建标准暖棚牛舍 10013 栋,建筑尺寸详见后附图。
1.2 舍外环境
在靠近牛舍的地方设置拴牛桩,桩距不少于 1.5m ,目的是让牛在舍外活动和采光,使生长发育更加良好。在距牛舍前墙 1m 处修建永久性双联池(长×宽×高为 5m × 2m × 2m )一座或带建在标准暖棚内,以便于青贮、微贮、酶贮,氨化饲草。
2 养殖品种配套化
利用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对当地适龄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利用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的公犊进行育肥(母犊牛作后备牛用)。由于杂交肉牛杂种优势明显,生长快、耐粗饲,抗病力强 , 产肉性能高 , 饲料报酬理想,所以育肥效果良好。育肥牛一般选择健康无病、年龄在 12 ~ 18 月龄,体重在 250 ~ 300kg 的杂种公犊。另外,亦可选择口齿较大,繁殖力下降的老弱残牛进行短期强度育肥。
3 疫病防治程序化
3.1 严把检疫关
育肥户在市场购牛时,首先查验卖主持原产地兽医部门出据的产地检疫证明,且佩带免疫标识,方可收购 , 严禁将病牛购入。
3.2 隔离观查,牛体消毒
将购入的牛拴系在隔离观察室 2 ~ 3d ,在观察期间用 0.3 %的过氧乙酸消毒液逐头进行 1 次喷体消毒,在 3d 内用 0.25 %的螨涂乳化剂对牛进行 1 次普擦或用 2 %的敌百虫溶液喷洒牛体,以防体表寄生虫病的发生。正常后转入育肥舍。
3.3 驱虫
进栏一周内,按每千克体重 10 ㎎的丙硫咪唑一次口服或用每㎏体重 5 ~ 7mg 的抗蠕敏驱除体内寄生虫,若有体外寄生虫也要及时进行治疗。
3.4 圈舍消毒
在牛进舍前,要定期与不定期地用生石灰水或来苏尔对牛舍进行消毒。在门口设消毒池,以防病菌带入。
3.5 疫病防治
每天清晨要观察牛的体况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治疗并定期进行口蹄疫、魏氏梭菌病的免疫注射。
4 饲养管理规范化
4.1 洁净牛体
每天清晨用老扫帚或铁刷清洁牛体,一是通过刷试刺激血液流通,二是增进人与牛的和谐,使其不伤及饲养工。
4.2 通风换气
一昼夜每头牛会排出一定量的尿和粪便,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冬季应在早晨 9 : 00 时后打开通风口予以换气,下午 4 : 00 时前关闭通风口,予以保暖。
4.3 加强运动
冬季正中午将牛牵出,拴系在运动场的固定桩上,僵绳可长一些,时间为 0.5 ~ 1.0h 。夏季须运动两次,早 11 : 00 ~ 12 : 00 时,下午 15 : 30 ~ 16 : 30 时,均拴系运动。
• 防暑降温
夏季要搭遮凉棚,防止太阳直晒,勤饮水。
4.5 定时定量
每天每头牛的饲喂时间和饲喂量要一定,不轻易变换饲料,而且要确保饲料的质量,每次的定量不要一次性添喂,而要勤喂勤添,每次喂完后要清扫牛槽,切忌将新草添到剩草上,而影响牛的采食量。
5 饲料配制科学化
5.1 粗饲料的加工调制及饲喂
5.1.1 氨化饲料
我区的南部属阴湿地区,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主要推广饲草的氨化技术,其制作过程:将农作物秸秆铡成 5 ~ 8cm 长,以尿素为氨源,将秸秆重量 5 %的尿素溶于水中,制成 100 ~ 150g/L 的尿素溶液。每 100kg 秸秆喷洒 30 ~ 40kg 尿素溶液,使氨化秸秆含量达到 50 %,充分搅拌后于水泥池内装满压实,上盖塑料薄膜密封,四周用土压紧,夏季需 20 ~ 30d ,春季需 30 ~ 40d ,冬季需 60 ~ 90d 就可以氨化好,氨化好的秸秆饲料使用前应放氨 1 ~ 2d ,然后从池子里挑出来堆放在草房里,紧接着装下一池。氨化后的秸秆质地柔软,气味糊香,粗蛋白含量可提高 1 ~ 2 倍。因采食量和消化率的提高。能量转化率可提高 10 ~ 15 %。饲喂方法是:开始与其它秸秆饲草混合饲喂,待适应后,可全部用氨化秸秆饲喂。
5.1.2 微贮饲料
我区的东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以种植露地玉米和地膜玉米为主,推广青贮饲料较为困难,只有待玉米成熟瓣棒后将秸秆进行微贮或者酶贮处理,在当地大多以制作酶贮饲料为主,酶贮时秸秆铡成 5 ~ 8cm 长,将草按 1 : 1.5 ~ 2 的比例均匀喷洒洁净水,即 100kg 干草加水 150 ~ 200 ㎏水,拌水后的饲草用手使劲扭拧,松开手,手掌湿润,水份含量恰好在 65 ~ 70 %,酶贮复合酶的用量为干草重的 0.1 %,先用 10 倍以上的玉米粉或 20 倍以上的麸皮, 1.0 ~ 1.6 %的盐混合均匀,再逐级与草粉混合均匀,将加酶的草粉装池,每装 30cm 厚,就踩踏一次,特别要注意将四角和周边踩踏越实越好,以次类推,直至装出高于池窖沿 20cm 以上,按秸秆表面积 250g /m² 食盐均匀撒在表面以防霉变,上盖无滴长寿膜,四周用覆土密封,棚膜上再铺一层霉变的干麦秸,然后再覆上 10cm 厚的土。酶贮饲料的时间长短根据外界温度而定,一般 5℃ 以下,需 8 周以上; 5℃ ~ 20℃ ,需 4 周左右; 20℃ 以上,需 1 周,微贮饲料成熟后,开封饲喂,应从池口一角开始,从上到下取用,每次取出的饲料应当天喂完。取后立即封口,以免雨水、空气进入引起变质。良好的酶贮饲料色泽呈橄榄绿,具醇香的果品味,质地柔弱,开始饲喂与其它饲料混喂,然后逐渐增加用量,一周后达到全量,一般育肥牛每头每日可食 10 ~ 15kg ,个体小的牛可食 5 ~ 8kg 。
5.1.3 青贮饲料
我区的北部为清水河流域,地势较平坦,为引黄灌区和井灌区,农民的收入相对稳定,且农民的文化素质高,观念新 , 易接受新技术的推广 , 而青贮原料要求玉米在果穗达到乳熟期收割,在贫困片带上推广稍有一定的难度,鉴于这种情况,只有在我区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推广此项技术,效果相当显著。青贮时将青贮原料铡短 3 ~ 5cm ,先在青贮窖底部铺 10 ~ 15cm 的麦草,然后分层装填青贮原料,每装 30cm 厚必须压紧一次,小型青贮窖人踩踏即可,中型以上的青贮窖可用四轮拖拉机进行碾压,边缘和四周在碾压过后,还要用人脚踩踏。青贮饲料的湿度以 65% ~ 75 %最佳,检查水份是否适宜,其方法是:用手抓起碾压后的原料,双手扭拧、指缝滴水呈线状,湿度偏大,指缝无液体、松开水掌发明,湿度偏低,指缝有液体而不滴水为宜。装填到高出窖上沿 40cm 后,为防上接触棚膜的一层变质腐烂,在原料表面积 250g / m² 均匀撒食盐,然后盖上无滴长寿膜,四周用湿土压实,棚膜上铺一层草,再盖上 20cm 厚的土,随时观察,如有下沉或有裂缝,应及时修填拍实,并在四周挖好排水沟。
青贮饲料装填后 40 ~ 60d 即可开窖取用,取料自上而下,取面要平整,取后用棚膜盖好,防止料面暴露二次发酵。优质青贮料为青绿色或者黄绿色,酸香味,质地紧密,黄叶保持原状,品质低劣的多为褐色,墨绿色或黑色,质地松软,失去原来茎叶的结构,带粘性,有臭味,这种青贮料不能喂牛。用优质青贮料喂牛时,开始时与其它饲料掺喂,由少到多,喂量一般不超过日粮总量的 1/2 ,育肥牛每头日喂量 10 ~ 12kg ,犊牛每头日喂量 3 ~ 5kg 。
5.1.4 洋芋粉渣的处理
我区每年种植洋芋达 70 多万亩,总产量为 140 万 t ,农户除留一部分自食外,其余全部交给当地的淀粉加工企业,因此粉渣的量相当大,养殖户从加工企业哪里购回来,冬季时堆放起来,喂时根据实际用量用温水泡开,作为一部分粗饲料与其它饲料混合饲喂肉牛,夏季时晒干堆放,用多少取多少,防止变质。
5.2 精料配制
精料配制原料主要以当地种植的作物籽实为主,配有少量的骨粉和食盐,其标准是每 kg 混合精料干物质 883 ~ 886g ,综合净能 7.06 ~ 7.07MJ ,粗蛋白 139 ~ 158g , 钙 6.5 ~ 8 .5g ,磷 5.7 ~ 7 .5g 。
供参考的配方有:
1 号精料:玉米 50 %,麸皮 22 %,胡麻饼 25 %,骨粉 2 %,食盐 1 %。
2 号精料:玉米 53 %,麸皮 28.5 %,胡麻饼 6.0 %,骨粉 1.5 %,食盐 1 %。
6 肉牛育肥制度化
6.1 犊牛的育肥制度
犊牛一般断奶时间为 3 个月,断奶的小牛不宜快速育肥,而应加强适应性的饲养,此间的精料应占日采食总量的 30 %左右,待 12 月龄后加强饲养,强度育肥 90 ~ 120d ,体重达到 350kg 以上出售或屠宰。
6.2 老弱残牛的育肥制度
老弱残牛在育肥之前,首先做全面检查。病牛、过老的、采食有困难的牛都不应育肥。育肥季节可选在秋、冬、春三季进行,夏季天气炎热,影响育肥效果。育肥时间一般为 3 个月,分前、中、后 3 个时期。前期 15d 为适应期,瘦弱牛的复壮,有利于提高育肥效果。 ① 老牛壮膘:黄荆子(炒黄 100 ~ 150g )研成细末,掺入饲料内喂服, 2d 一次, 15d 有效。 ② 瘦牛复膘:猪大肠 1 付( 2kg ) , 切成 2cm 长,加水 5kg 煮 20 分钟,全汁服,首日灌牛 3 次,以后 3 日服 1 次,并配合优质的饲料或牧草,每次 1kg 。 ③ 健胃:苍术 50g ,甘草 50g ,焦三仙 200g , 水煎服,每日 1 剂,连服 3d 。 ④ 提高食欲:用小麦或玉米 2.5kg 发芽后磨成粉,每天喂 0.25kg ,连喂 10d 即可。中期 30d 为增重期,每日的采食量精、粗比例为 3 : 7 。后期 45d 为提高期,每日的采食量精、粗比例为 4 : 6 。整个育肥期采用舍饲拴桩法,不运动,僵绳拴短, 35 ~ 40cm 即可(以牛起卧为宜),育肥牛应适度排列在舍内,以减少牛的活动。
7 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肉牛育肥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原州区肉牛业的发展,该技术将引导原州区肉牛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实现原州区肉牛生产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最终实现发展肉牛产业成为原州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