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部长孙政才1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全国发展生猪生产现场会上表示,随着国家各项鼓励生猪生产和保障供应措施的落实以及市场行情的拉动,目前全国生猪生产形势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发展规模养殖贷款难、用地难和环境治理费用高等问题依然突出,恢复发展生猪生产既面临紧迫任务、难得机遇,又面临许多困难和多种制约。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猪生产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国务院连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生猪生产。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据农业部统计,8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3%,规模养殖生猪存栏同比增加15%,8月中旬开始生猪价格出现回落,活猪价格每公斤下降0.5元至1元,猪肉价格从8月9日的每公斤21.4元,下降至9月5日的每公斤18.98元,降幅达11.3%。
“在看到恢复发展生猪生产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生猪生产的形势仍很严峻。”孙政才表示,一方面,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猪肉价格上涨80.9%。另一方面,我国猪肉消费需求量增长和特殊的消费方式,增加了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的难度。我国猪肉消费家庭约占三分之二,社会消费约占三分之一,但农村人均消费量仅占城镇居民的一半,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的需求量将长期呈增长态势;在消费方式上,我国以鲜肉消费为主,占90%以上,冷鲜肉、冻肉和肉加工品消费低于10%。
孙政才同时表示,与之相对应,我国生猪生产方式处于散养向规模养殖过渡期,猪肉产业链环节多、涉及面广,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生猪稳定有效供给还面临三大困难。
一是生产成本高,收益预期不明朗,农民养猪积极性还有待恢复。玉米等饲料价格持续上涨,8月份全国玉米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6.1%;25公斤仔猪每头售价高达600多元;一头猪的平均防疫费用增至50元。农民普遍感到目前养猪成本投入太大,未来猪价走势不容乐观,普遍担心目前的高投入将来不能带来好收益,许多散养户仍在观望。
二是疫病风险大,养猪户恐惧心理依然很重。近年来,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常见病种类由4种至5种增加到12种左右。特别是去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病原污染面大,死亡率高,给养殖户造成的恐惧心理仍未消除,影响增养补栏积极性。
三是发展规模养殖制约因素多。目前发展规模养殖贷款难、用地难和环境治理费用高等问题依然突出。生猪生产还面临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行业预警及供需信息的不及时、不对等,市场波动频繁,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长期性问题,影响了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