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保证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覆盖,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力度
近年来,随着国内部分省市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各类动物疫病不断的发生。区面对复杂的严峻形势,逐步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启动各级动物疫情监测预案,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同时大力推进疫情监测报告制度的实施,确保动物疫病主管部门及上级领导及时掌握疫病态势,使动物疫病监测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保驾护航的推进作用。
为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监测,从8月份起,区结合秋防工作的开展,对禽流感、蓝耳病等疫病实行定时、定点持续监测。各监测点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坚持日常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全面监测和定点监测相结合。加大对种禽场、候鸟栖息地等重点地区家禽监测数量和频次,重点加强了种畜场、规模养殖小区口蹄疫的监测工作,同时加大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力度。及时掌握分析监测数据,预测流行态势。
区畜牧兽医部分按照农业部《动物疫病监测测报管理规范》和《房山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预案》要求,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健全监测网络。形成了区、乡、村的三级监测网络的全面覆盖。动物疫病监测分为实验室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验室监测:每年监测两次;流行病学调查,每月进行一次。动物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重点疫病、地区、畜群进行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和预报疫情。
为保证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区相继下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规范”、“猪链球菌病诊断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技术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动物疫病监测测报方案”、“动物疫情上报制度”、“流行病学调查制度”、“血清学监测制度”等制度和办法。从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测报结果报告、动物疫情测报员岗位职责、工作考核等多方面逐一进行规范。
目前,区通过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报告,有效的开展动物免疫接种,为防控突发动物疫病提供了准确依据,为区动物卫生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区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指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