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官员为何会对生猪价格连出“误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0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98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温总理主持下研究出台的促进生猪生产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的六大措施后,8月2日,权威媒体全文播发了国务院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见新华社2007年8月2日电),引发了反响如潮。网民称,这才是治猪肉价涨的“硬招”、“实招”,也有网民称国务院《意见》是纠正某些部门官员“误判”猪价的结果。网民此观点对与否另当别论,不过,7月18日出版的《瞭望》杂志刊发文章专门指出了部门“误判”问题就值得深思。

  前段时间,面对飚升的肉价,相关部门纷纷出面表态会迅速平抑肉价。有的表示至今年8月肉价会回落。6月12日,看见猪肉价格涨势开始趋缓并有小幅回落,有关部门的官员则公开表态,后期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不大。然而事实是,进入7月以来,市场猪肉价格走高,江西、广东、北京等地的价格监测中心都相继做出了数字显示。

  为何部门官员会几度对猪肉市场价格出现“误判”?个中原因,尽管可能有“稳定人心”的好意,也可能有部门“面子”的问题。比如,6月11日,有关部门驳斥了外界关于猪蓝耳病引发猪肉涨价的说法,强调“猪蓝耳病疫情与市场猪肉价格上涨没有直接关系”。接受采访的养殖户却普遍认为,去年以来一些地方的蓝耳病疫情是此次猪肉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江西农大教授花象柏长期从事动物疫病研究,他说蓝耳病病死率很高,传染性很强。去年,学术界和官方一直没有确定这次疫情为蓝耳病。由于认识不统一,又没有疫苗,治疗效果很差,一般肉猪、仔猪得病即死,母猪得病就流产,而且越治越死。(见《西部商报》2007年7月27日)细看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抬头就一板一眼清楚表示:受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去年以来饲养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造成近几个月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可见,蓝耳病是导致生猪生产出现下降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事实证明,“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养猪户为减轻损失,宰杀母猪,贱卖小猪,导致今年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严重不足。今年5月生猪存栏量比2006年同期下降15%-20%左右”。(见新华社2007年7月14日电)后来商务部公布这个生猪情况及数字之所以可信,是“由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调查”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几个政府部门联合行动深入基层调研分析才真正弄清了生猪生产销售的“底子”。江西绿丰生态农业园原种猪场总经理徐平平说,“很简单的道理,猪栏里没有猪,猪贩子到处找猪都找不到,价格怎么下得来呢?”。其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和稳定市场“六招”释出的这个道理人们并不难懂。价值规律告诉人们,商品价高,在于供不应求;商品滞销,恐怕也是供过于求。当着生猪猪源紧缺的时候,那么猪肉出现价高也是情理中的事。反之,只有发展生猪生产,扩大生猪出栏及上市渠道,才是治理猪肉价高的基础。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及稳定市场的六大措施,把补贴母猪生产放在“第一招”,把强化生猪防疫,尤其是提出对一类动物疫病和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就抓到要害处,被视为对症下药的务实之举。个中原因,是上上下下进行广泛调研的结果。在笔者所在的邻近地方,去年由于猪价下跌,农民纷纷抛售母猪的事也是人所共知的。可见,促进生猪生产,首先就要扩大母猪饲养量,加强对蓝耳病防治。国务院会议提出补贴母猪饲养和防蓝耳病无疑是抓到关键。话又说回来,调查研究本是政府官员的基本功。面对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为何某些官员却不善于到基层进行认真调研,不善于找行家专家进行面对面论理,爱发一些主观臆测呢?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时下信息渠道较之以往尽管很阔,但人们往往偏好网上信息和文件信息。事实告诉人们,在信息化年代,仅凭着来自一些网上、传真等信息化工具,并不等于调查研究功夫已到家。并不等于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等于抓住事情的本质。而调研一旦不到位,没有真正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会出现误判,从而错失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可见,国务院促进生猪生产六大措施也释出了下苦功抓调研这一“硬招”。

  从部委官员在生猪价格问题上连出“误判”,人们似乎也应增添调查研究的迫切性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