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治猪六招”不仅在“治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02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3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温总理主持下研究出台的促进生猪生产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的六大措施(见新华社2007年7月28日电),被网民称为“治猪六招”,引发了反响如潮。网民称,这才是治猪肉价涨的“硬招”、“实招”。

  “治猪六招”普受欢迎,乃因着眼于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立足于从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综合抓,避免往昔一些地方解决问题常见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因此,对猪肉价格回降问题人们抱有期待。

  但是,依笔者看,“治猪六招”不仅在“治猪”,也是医治某些部门官员“误判病”的一个良方。

  说实在的,猪肉市场价不断趋涨问题同样暴露了某些部门官员调查研究功夫不到位的问题。前段时间,面对飚升的肉价,相关部门纷纷出面表态会迅速平抑肉价。有的表示至今年8月肉价会回落,而6月12日,看见猪肉价格涨势开始趋缓并有小幅回落,有关部门的官员则公开表态,后期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不大。然而事实是,进入7月以来,市场猪肉价格继续走高,江西、广东、北京等地的价格监测中心都相继作出了数字显示。

  为何部门官员会几度对猪肉市场价格出现“误判”?个中,尽管可能有“稳定人心”的好意。但是,调研功夫不到位,没有真正掌握生猪生产流通的实情却是关键原因。就拿中国兽药网今年4月27日发布2006年全国生猪存栏情况而言:与2005年相比,2006年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增加。由于这是一个权威网站,因此,“2006年生猪发展增长”的信息人们就深信不疑,这可能是引起误导的原因吧。事实证明,“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养猪户为减轻损失,宰杀母猪,贱卖小猪,导致今年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严重不足。今年5月生猪存栏量比2006年同期下降15%-20%左右”。(见新华社2007年7月14日电)后来商务部公布这个生猪情况及数字之所以可信,是“由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调查”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几个政府部门联合行动深入基层调研分析才真正弄清了生猪生产销售的“底子”。其实,国务院“治猪六招”释出的这个道理人们并不难懂。价值规律告诉人们,商品价高,在于供不应求;商品滞销,恐怕也是供过于求。当着生猪猪源紧缺的时候,那么猪肉出现价高也是情理中的事。反之,只有发展生猪生产,扩大生猪出栏及上市渠道,才是治理猪肉价高的基础。

  “治猪六招”把补贴母猪生产放在“第一招”被视为务实之举,乃因是广泛调研的结果。媒体报道,江西的养猪大户就认为,去年由于疫情造成存栏猪大量死亡,母猪流产,不少养殖户由于恐慌而提前出栏,致使今年生猪存栏大量减少,市场供不应求。(见《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7月18日)在笔者所在的地方,去年由于猪价下跌,农民纷纷抛售母猪的事也是人所共知的。可见,促进生猪生产,首先就要扩大母猪饲养量。国务院会议提出补贴母猪饲养无疑是抓到点子上。

  话又说回来,调查研究本是政府官员的基本功。面对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为何某些官员却不善于到基层进行认真调研,不善于找行家专家进行面对面论理,却喜欢发布一些主观臆测呢?事实告诉人们,在信息化年代,仅凭着来自一些网上、传真等信息化工具,并不等于调查研究功夫已到家,并不等于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等于抓住事情的本质。调研一旦不到位,没有真正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会出现误判,从而错失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可见,“治猪六招”也释出了下苦功抓调研这一“硬招”。

  “治猪六招”的出台,无疑向我们透露出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