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试论信息化在生猪生产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2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59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应用互联网和专业软件对畜牧生产监测预警,既是将信息化引入畜牧业的重大探索与尝试,更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 生猪价格波澜起伏

2005年起,全国及四川猪价滑向低谷,养殖场(户)纷纷抛出圈舍中肥猪,甚至不惜宰杀母猪。2007年猪肉紧缺、肉价飙升,许多农户怦然心动、跟风追高购进仔猪。殊不知,农户还陶醉在养猪增收的喜悦中时,猪价风云突变:2008年5月后,猪价又从高位一路下行,经11月短暂反弹后于2009年春节后再次下探;4月下旬猪粮比跌破国家出台的生猪价格预警预案所规定的6∶1,直到6月下旬才止跌开始恢复性上涨。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给规模场户和散养户造成了不小的亏损。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已成为社会关注农民稳定增收的焦点。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更是政府职能部门宏观决策、微观调控的急迫任务。《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的出台,通过监控猪粮比,为保护养猪者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该预案监控手段简单,无法深入分析过度下跌原因。

2 与时俱进,研发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系统

传统监测,是根据定点调查统计后人为绘制图表,再结合经济形势进行人工分析。此法不仅误时,而且不直观,效能大为降低。能否尽快突破传统监测的瓶颈,将计算机、网络、软件与畜牧业统计及监测有机结合,成为我们促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课题。2007年4月,在四川省畜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相关软件开发商协作,率先研发出全国畜牧系统首个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并在2008年5月正式启用。

该系统以生猪各阶段存栏和饲料价格等诸多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互联网为报送载体,软件参数智能运算,加上对饲料、流通、屠宰等上下游产业的分析,以猪粮比价、猪料比价、存栏指数等指标作为综合依据,快速显示数量变化、价格走势,并及时在各级畜牧门户网站发布。该系统具有4个显著特点。一是省、市、县三级预警。打破了过去基层调查、高层预警,市、县级未实现本地预警的弊端。二是村级调查统计,县级核实录入,纵向查阅、横向保密。该法充分利用了村级防疫员走村串户防疫治疗、对本村养猪规模场户和散养户生猪各阶段数量了如指掌的优势,极大地节省了省市县定员入村统计的时间。三是智能分析。数据入库后,软件可按设计要求,自动分类计算汇总,大大节省了人为工作量和分析时间。四是图表智能显示。经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分类组合后,可随时按省市县、不同类别的价格走势、数量动态,以操作简便的智能形式将图表迅速显示出来,既直观又美观,同时还能自动显示预警提示和简析,稍加人工整理,即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监测预警报告。

3 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初显身手

该系统以全省18个市(州)、68个县(市、区)试点近1年半以来,通过该系统的价格周报和生产月报资料的分析,已连续发布75期生猪价格周报、17期价格和生产月报简况、2期半年和1期全年监测分析报告。在08年第四季度、特别是09年春节后全国性生猪价格大幅下跌中,该系统显示出数据统计、图形显示、智能分析、省市县三级预警四大功能,为各级畜牧部门指导生产、提示广大养殖场(户)合理规避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促进我省生猪生产健康稳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