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南充牧业创辉煌系列报道之二
三十年的发展,三十年的辉煌。南充畜牧经济经历了由家庭副业到家庭主业、千家万户养殖到规模化饲养、家庭作坊到工厂生产、提篮小卖到品牌经营的发展转变,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是产加销突飞猛进。三十年前,全市仅有食品站等简陋且粗放式对生猪进行屠宰加工,主要满足本地民众需求。近年,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加工企业分布全市各地,加工种类涵盖各类畜禽,产品数量不断丰富,质量档次不断提升。 2007年末,阆中鸿宇、营山润丰、南部长林、蓬安齐祥、高坪汇龙等生猪加工企业全年加工生猪 282.6万头,实现产值 42.4亿元,阆中张飞牛肉公司加工产品 1500吨,产值 8000万元,西充李子园、顺庆天太乳业、农科乳业加工牛奶 1.62万吨,实现产值 1.32亿元,仪陇哈哥兔业公司收购加工兔 230万只,实现产值 1.1亿元。张飞牛肉公司的“张飞牌”牛肉产品、哈哥兔业的“哈哥哈妹牌”产品等,誉满全川,俏销省内外。
二是规模养殖快速崛起。 30年前畜禽养殖的目的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称油盐”,生产的特征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遍地六畜”。 30年后的今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畜牧业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畜牧业格局,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小生产大幅减少,规模养殖蓬勃兴起。南部、阆中、仪陇、营山、嘉陵 5个百万生猪大县建设成效显现,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仪陇县已成为西南地区獭兔第一县,营山县、嘉陵区成为全省山羊十强县,阆中市成为全省肉牛生产基地县。全市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总数达 11320个,其中千头外种母猪场 18个,年出栏万头的肉猪场 31个,千头猪场 830个,百头以上大户 5100户,万只以上的蛋禽场 150个,年出栏 10万只的肉禽场 163个,年出栏万只的养兔场 256个,百头以上的肉牛、奶牛场 185个, 200只以上山羊场 300个,采取以场带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开展适度规模养殖,全市规模养殖比例达到 35%。
三是饲料工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前,我市没有一家饲料加工企业,也没有工业饲料销售店铺,广大养殖户均为单一粮食谷物及青绿饲料饲喂,目前已发展为饲料科学化配方、工业化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东方希望、营山通旺、天杰普华、西充光大等饲料大企业先后落户南充,为畜牧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我市共生产工业饲料 26万吨。 30年前,人粮矛盾较为突出,草食牲畜饲草大多来自荒滩草坡的野草,全市无一分人工种植牧草,粮食丰产技术的应用、人工种草技术的推广和草食牲畜的发展,从 1998年开始全市开始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种草养畜,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草食牲畜快速发展,经济比较效益显著,截止 2007年底,全市种植优质牧草 72万亩,发展百亩以上种草示范片 132个。千家万户的散养模式,决定了饲料来源应用单一、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目前,全市在大范围内推广了饲料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 30年前的藤蔓乱挂、焚烧秸秆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机械工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开始应用生产,饲料制造进入精细化阶段,阶段饲喂法开始广泛应用,应用也逐步推广到到鱼、牛、羊等诸多畜种。
四是机制模式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后,全市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协会运作的经验,逐步发展专合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在充分尊重养殖户自由选择基础上,加快培育和发展专合组织,专合组织通过技术帮扶、共享信息等,带领养殖户有组织地共创大市场,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显著提高。 2007年底全市畜禽专合组织达 72个,加入协会的养殖户达近 4万户。全市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探寻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新模式、新机制不断涌现,强力推动了畜牧产业化的进程。创新了“托牛所”模式、“中农合创”模式、“顺庆大林”模式,仪陇 “五位一体 ”发展獭兔产业模式,阆中 “4+1”发展生猪模式,蓬安“托养”等新机制、新模式,其中顺庆 “大林 ”经验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