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是巴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抉择,更是关系到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巴中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山区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爬坡时期,必须对发展思路进行理性的反思、科学的扬弃、大胆的创新,全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不断开创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到 2010年, 全市畜牧业产值争取达到 8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60%以上,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达到 150元以上。
一、在总结成绩中把握规律
自去年 9月市委、市政府启动畜牧产业化经营以来,巴中畜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07年,全市实现畜牧产值 71.8亿元,同比增长 29%,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 2006年的 54.7%上升到 58.1%,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达 110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 35.1%。 2008年 1~ 6月,全市畜牧产值达到 32.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59%。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得益于我们把握了以下几条规律。
—— 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农业促进工业,是思路所在
工业与农业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各地的发展经验来看,就工业抓工业,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市委、市政府紧跟省上步伐,思路十分明确,巴中应走一条工业带动农业,农业促进工业的路子。
—— 坚持培育引进龙头,带动重点产业,是希望所在
龙头企业对畜牧业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十分关键。过去的惠昌、光路、启昌等,现在的高金,无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遂宁仅靠一个高金,便拉动了全市的畜牧产业发展,甚至对全省的生猪生产、销售、加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我们一味地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鼓励畜牧业扩大生产,如果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到头来便会严重影响广大养殖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因此,龙头企业的引进,关系到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成败。
—— 坚持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品牌,是重点所在
安全就是生命,品牌就是市场。产品质量的好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到其在市场的竞争力。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严格标准、推广良种、科学饲养、坚持质量、狠抓防疫,目前,全市 生猪改良达 78% ( 外三杂面 21.3%)、牛改良面达 37.2%、羊的良种及改良面达到 95.1%、禽兔良种面达到 90%;打造无公害基地 8个, 7个无公害产品通过认证。
—— 坚持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水平,是途径所在
只有通过科技培训,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增加科技含量,才能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比如巴州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专题栏、印发技术资料、聘请专家讲课等手段,先后举办专题专栏 36期,印发技术资料 5000余份,培训养殖业主、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等 620多人次。
—— 坚持发挥政府职能,强化组织保障,是职责所在
政府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舵手。今年 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生猪生产现场会总结观摩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繁体系建设经验,安排部署了全市下阶段生猪产业化发展工作,对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巴州区坚持把肉食品作为立区的第一产业来抓,重点狠抓生猪、牛羊等产品加工,年初加工生猪已超过 200万头。
二、在寻找差距中谋划方略
全市畜牧经济稳中求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产业化还有距离,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起步早的县(区)发展快,有些县(区)发展势头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特色不够突出。二是科学养殖水平不高,标准化饲养推进速度慢。三是组织化程度低;专合组织拉郎配、作摆设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党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组织化对于加强产业建设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四化生产,科学养殖建基地
一是要坚持规模化;继续引导农户走规模化的道路,保证年底出栏生猪达到 560万头、牛 37万头、羊 145万只、禽兔 3350万只,努力建成全省畜牧业大市。二是要坚持标准化;要严格按照生态、环保、无公害的标准,完成全市 15万平方米的圈舍改造,使全市标准化圈舍改造面达到 50%以上。三要坚持良种化;大力推行优良畜禽品种,加大南江黄羊、空山黄牛等的选育力度,积极引进其他优良品种,采取多元化投入,建立多种形式的种畜禽生产基地。四是要坚持安全化;以狠抓源头管理为重点,以标准化养殖为关键,加强检疫监督和牲畜标识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通可追溯、储运信息可查询。
(二)依靠三大龙头,打造品牌拓市场
一是要依靠龙头企业;在抓好高金、惠昌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发展一批以肉品加工为主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以畜产品营销为主的营销型龙头企业、以种猪场、饲料厂产品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型龙头企业。二是要依靠专合组织;培育饲料、兽药、养殖等专业性强的专业协会,通过协会的桥接,使农户、企业、市场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三是要依靠养殖大户;在全市重点培育一批能养殖、善管理、敢创新的大户经纪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示范和带头作用,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创新三种机制,激活资源促发展
一是创新利益连接机制;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种猪企业、饲料企业、加工企业、生猪合作社(农户)、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产业联营,借鉴资阳等地“ 6+ 1 ” 合作模式,探索多方合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主体、协会运作、部门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二是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建立多元畜牧科技机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加强对养殖户培训,全面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对于规模养殖场(小区),每个养殖场、养殖小区都确定挂包领导、技术员、防疫员,确保技术服务。三是创 新融资投入机制; 自去年实施畜牧产业化经营以来,全市通过实践,总结出了“政府引导、项目撬动、业主主导、部门联动”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机制,在国家、省上项目的撬动下,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投入达2.7亿元。
三、在产业经营中实现突破
针对全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助农增收为目的,实现四个突破。
(一)规模发展上有新突破
以全市现有的 8528个年出栏生猪 50头以上的规模场为基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畜牧经济强市”这一主题,按照建成一批、巩固一批、提高一批的思路,创新发展方式,把虚的做实、实的做强、强的做优。力争到 2010年,发展年出栏优质肉猪 1万头以上的养殖小区 50个,年出栏优质肉猪 5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 100个,使优质肉猪规模化养殖出栏肉猪达到 100万头以上。
(二)政策支持上有新突破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努力争取上级财政的资金项目支持,加强畜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有关政策用好用活项目资金;市、县(区)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良种推广、规模养殖、疫病防控。二是要加大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降低承贷门槛。组建“畜牧产业化担保公司”,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种猪、饲料、屠宰加工、生猪合作社等)提供融资信用担保。三是要加大部门支持;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职责,充分发挥畜牧产业化经营中各相关部门的作用,平昌县、南江县采取规模场建在哪里,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水利、电力、交通、林业等部门相应配套到哪里。
(三)产品流通上有新突破
畜牧产业化的整体良性运作就在于畜产品能够在产业链中畅通无阻。由于我市农户散养占到 75%以上,大部分养殖属小规模生产,单独往市场上调畜产品,受多种因素制约,只能依靠一些贩运者来销售。因此,要完善利益契约机制,让农户和企业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凭借公司或协会组织销售,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现代产品流通体系,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
没有一流的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业绩。全市要继续组织开展畜牧业“四法三条例” 学习,规范部门执法行为,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畜牧部门的职责。加强畜牧经济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适应新形势,立足新实践,培养造就一支懂政策、懂经济、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畜牧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潜心科研、锐意进取、适应畜牧业生产加工实际需要的畜牧专业干部队伍。严厉打击各种影响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山区畜牧产业化经营,是一场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的深刻变革。新的机遇催人奋进,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我们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努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环境友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成果得到合理分配的具有巴中特色的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