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南猪北移”拉开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大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6  来源:搜猪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41
核心提示: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收紧,我国南方环保压力增大,生猪养殖无序发展,养猪业经历深度洗牌。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南方省区不断优化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许多企业纷纷把建设重心由南向北转移,“良猪北养、精品南运”工程的大幕悄然拉开…… “南猪”为何“北移” 众所周知,畜禽养殖存在很多污染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及病菌传播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据环保部门调查,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的生活污水,而一个规

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收紧,我国南方环保压力增大,生猪养殖无序发展,养猪业经历深度洗牌。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南方省区不断优化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许多企业纷纷把建设重心由南向北转移,“良猪北养、精品南运”工程的大幕悄然拉开……

“南猪”为何“北移”

众所周知,畜禽养殖存在很多污染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及病菌传播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据环保部门调查,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的生活污水,而一个规模化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其排放量不亚于一个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污量。

南方是传统养猪的重点区域,四川、湖南和河南的养猪数量位于我国前三甲。养猪人都知道,冲洗猪圈是养猪场废水的主要来源,废水所含的氮、磷等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粪污里的抗生素(防猪生病)和重金属(促猪生长)如果处理不好,会沉积土地和污染水源。在南方水网地区,尽管相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但高成本的粪污处理设备和技术导致有的养猪户把养殖污水偷排漏排到附近的河沟中,监管难度大,使得当地水体黑臭、富营养化严重,已无法承载粪污污染等问题。

为了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及新环保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猪场清拆行动,有些地区受到环保限制也开始禁养限养,大大削减了南方养猪大省的猪场数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生猪生产,优化生猪产区,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在调结构、去产能的同时,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水网较少、环保限制较少、粮食丰富便宜、土地资源广阔等条件吸引了众多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纷纷看好北方地区的发展潜力而投资建厂。

北方地区生猪养殖的优势

北方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份,地域宽广,土壤肥沃,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河流等水体较少,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饲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发展生猪产业空间巨大。

地理环境优势

北方地区土地资源广袤,仅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陆地面积就有79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有2538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高达0.62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使得企业有足够的土地用于猪场建设。

此外,北方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四季分明,天气周期性变化显著,与南方高温高湿环境相比,动物疫病发生概率更低,药物使用总量会更少,药物成本较低,更适合发展养殖业。

环保承载力较高

从2016年开始,随着各种环保政策的密集出台,养殖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全国禁养区的划定范围慢慢扩大,从最初的南方水网向内陆、西部至陕西、北部至辽宁逐渐转移。与南方有所不同,东北地区环保压力较小,除辽宁以外,基本无禁养区,并且政府对于区域内的猪场扩建及补栏的限制较少。

此外,北方人口密度较小,加上其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老工业衰退、低水平的生活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其具有较高的环保承载力。

饲料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被称为“天下粮仓”,是粮食主产区,可以实现饲料转化。业内有“玉米带就是养殖带”的说法。而北方是我国玉米种植的重要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产量最高,占全国玉米产量的40%。大豆是动物饲料中优质蛋白和油脂的主要来源,我国的大豆主产于东北。

丰富的饲料资源是生猪养殖的保障。据统计,在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占70%左右,而猪饲料的配方中玉米占比高达70%。原料就地转化,不仅能更好地保证饲料的质量,而且能节省不少运输费用。

政策利好

2016年4月,农业部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生猪产业规划(2016—2020年),指导地方加快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全国禁养区的划定范围在不断扩大。与南方有所不同,北方地区环保压力小,除辽宁以外,基本无禁养区,并且政府对于区域内的猪场扩建及补栏的限制较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生猪布局改革的问题。文件中仅用一句话——“养猪者的出路在于北上创业”来明确生猪养殖的转移趋势。

2017年,国家粮食局印发了《关于支持实施饲料加工企业补贴政策的通知》,支持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统筹研究出台饲料加工企业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新产玉米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以上利好政策均为我国“南猪北移”战略布局奠定了基础,优化北方生猪养殖结构,激活生猪市场。

南北养猪差异化

“南猪北移”势不可当,但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我国养猪技术已相对成熟,南方技术基本也能适用于北方,但常年在温暖南方生长的猪只,到了北方需要面对极端严寒气候的变化,使北方养猪与南方养猪在生态养殖、猪舍建设、冬季采暖等方面有所区别。了解这些技术差异,可以使养殖户少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

长远规划,推行生态养殖

我国南方畜禽养殖环保压力之所以增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长期以来养殖的无序发展。有南方生猪养殖小而散、污染大的前车之鉴,北方养殖户在新时代进行规模养猪有更多经验可借鉴,应进行长远规划,创新观念,推行绿色养殖,推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在北方实现绿色生猪养殖,需要不断对饲料配方、现代化饲料加工装置及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相对于南方猪饲料需要从北方输入,北方就地取材进行饲料调配更便利,品质更高。因此,在北方进行生猪绿色养殖不仅是养猪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也是企业满足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需求的方式,更是环保部门对整个养猪行业提出的基本要求。

北方猪舍个性化建设

“南猪北移”可持续发展要从猪舍开始,北方建猪舍既有与南方建舍相似的方面,同时必须有符合北方自然气候条件的个性化特点。

1.猪舍选址。北方平原地区宜选择地势较高、平坦且有一定坡度的地方,以便排水,防止积水和泥泞。地面坡度以1%~3%较为理想。北方山区宜选择向阳坡地,不但利于排水,而且阳光充足,能减少冬季冷气流的影响;地形宜开阔平整,不宜过于狭长或边角太多,否则会影响建筑物合理布局。北方寒冷地区特别要注意避开西北方向和长形狭谷地建场。

2.防寒与保温。我国北方地区寒冷期长,猪舍建设必须考虑防寒和保温问题,为了减少损耗,在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上应尽量减小建筑物外围面的面积,在保证舍内空气状况良好的条件

下,应适当降低舍内高度。南向外墙不直接受寒风袭击,且吸收太阳辐射热;外墙可采用保温的墙体结构(空心墙、填充墙)或保温砂浆砌筑,可以避免冬春猪舍内墙结霜,以提高保温性能。坡面屋顶应设置天棚,天棚的高度以距离地面2~2.2米为宜。屋顶构造应防范融雪期间水的渗透,以及因檐口结冰柱可能产生的影响。直接迎受冬季盛行风的外墙墙面,尽可能少开门窗。在夯实地面抹水泥砂浆前,在地面上铺一层厚5厘米的PS板,然后再抹水泥,这样可以避免猪只爬卧时热量的损失。

3.防风沙。北方地区的西部春季风沙多,为防止沙尘入舍,外墙墙扇四周应加密封条(如木盖条或绒毡衬垫等)。

加强冬季饲养管理

众所周知,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下。因此,在北方发展生猪养殖业需要加强冬季饲养管理。

1.加固猪舍防寒。入冬前的半个月,仔细检查猪舍的门、窗、排污口和屋顶等处,如有破损和缝隙,要及时修复和堵塞,以防冬季寒风侵入而引发猪只感冒和肺炎等疾病。猪舍附近的水要清除干净,坑洼处填平,以降低猪舍湿度,提高干燥度。为更好防御寒风侵入猪舍,门窗、屋顶内侧可再覆盖塑料膜,也可在门、窗上加挂草帘保温。雪后要及时清除猪舍附近和屋顶的积雪、冰块,可缓解冻害。

2.加强饲养管理。强化防寒通风保温措施,保证通风能提供良好的新鲜空气,重点加强保育舍和产房的恒温控制,避免贼风入侵。冬季要随时清除潮湿的垫草,换上加厚的干稻草、麦秆等,既可保温、增温,又可吸潮除湿和吸附有害气体。寒冻前,猪圈内铺上约20厘米厚混有猪粪尿,并加入发酵剂的锯末,然后在锯末上铺厚层为10厘米左右的干稻草等,7天后猪圈内气温可提高5~7℃,垫料开春后可作优质的农家肥,既可以解决寒冻害灾,又能使猪粪尿得到充分利用。

3.加强猪体能量补给。北方冬季严寒,生猪为了维持体温会增加基础代谢量,吃进的饲料大约有1/3用于维持需要,所以猪只生长减慢。为此,冬季养猪一定要保证足够的采食量,以达到养猪最佳效益。冰雪天的晚上,建议增加1次饲喂,有利于猪的防寒抗冻,从而提高日增重,同时建议采用高能量饲料喂猪。

规规避风险,未来值得期待

尽管“南猪北移”大势所趋,大企业向北扩张更是刺激北方生猪市场,养殖户除了通过以上差异化技术提高产能,还要考虑环境保护、物流成本、运输方式等市场因素,以跨越障碍,规避风险。

科学规划,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设备

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会因为地点的改变而消失。南方养猪场采用的粪污无害化处理方式在北方行不通。因为南方常年温热,粪污可以发酵,但在北方有着长达5个月的冻封期,没有温度支持粪污发酵,加上土地封冻,即使发酵也无法及时还田。如何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把猪粪和种植结合起来,建立猪-玉米、猪-水稻、猪-森林等多样化种养模式是科研人员及养殖户探索的方向。

此外,养殖户在规划猪场建设时应做好环保设计,将排污及配套设施规划在内,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的容纳能力,避免走上南方污染区的老路。

延伸产业链,解决活猪转运难题

当前,北方的生猪出栏量持续上涨,但因其人口密度较低、猪肉消费量有限,大部分猪只销往西南、浙江地区。然而,远距离运输,既可能导致疫病扩散,也可能使猪只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猪肉品质下降甚至猪只死亡。对此,有专家建议,东北生猪可以通过就地屠宰加工后进行冷链运输,以避免猪只活体运输产生风险。这就意味着,“商品猪生产-活猪屠宰-肉产品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将成为未来北方发展生猪产业的趋势。

“南猪北移”给北方这片黑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广大生猪养殖户要把握“南猪北移”的机遇,遵循发展规律,放远目光,注重环境保护,借助先进的养殖技术,积极发展生猪产业链,助力我国养猪业生态化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