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化走向公司化,最基本的问题是管理
从目前来看,现在那些做养殖场和兽药经营的人,赚了钱是因为这几年的行情好。在最近三五年中,他们还能运作。但是如果要知识没有知识,要文化没有文化,要队伍没有队伍,要管理没管理,以后就会很麻烦。而他们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管理的缺乏。他们要么走不出去,要么有点事情就放不下。
从目前趋势看,中国农业必然会走向商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未来农业的最基本单位是农场,并将由单体农场走向合作社。从农户到农场,也就是从个体化走向企业化,必然需要组织化的运作,这其中必然就涉及到管理。
老板不要自己去做事,而要去“对付人”,而由这个人去把事情搞定。与此同时,老板要把自己的利润分薄,自己分出去的比例越大,这样人来就越多,公司越大。一个老板一定要把自己搞得“越来越不重要”。
因此,真正老板就是花钱的人。花钱了,人才会来。没有人,就是因为老板爱钱。但是,人来了之后,怎么留人,怎么对待?这就是管理。
管是管道的管,管道越严密,生命力就越旺盛
在西方,管理(Management)是一个词,是拆不开的。但是在中国是两个字,并且“管”和“理”应该各占50%。但是,中文表达的重点通常在前,所以习惯性地重视“管”而不是“理”。很多公司乱七八糟,就是“管”把“理”给吞掉了,从来没有讲理过。
很多人对管的认识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官,就是统治,“我说了算”;他们把手下当成贼,但这样他们自己不就成为贼头了吗?其实,在商业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企业中只有一个级别,所有人之间只有职位的差别。
管理,应该是管人理事。管理者在做人做事这两个方面都必须兼顾;只偏于一种,都成不了优秀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自觉自发地意识到——这里我负责任。所以,管理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权利,管理者只有为了责任而赋予的资源配置权,其他就没有任何权利。
首先,管理的管应该是管制,但是管是管道的管,制是制度的制。所有的生命系统都是管道系统,并且管道越严密,生命力就越旺盛。有的企业有部门,部门下面也有职位,但是管道堵塞。企业的管道是由制度构成的。没有制度,就是土皇帝。而很多单位乱,一是没有管理者,二是管理者不会建立制度。
因此,作为管制者,第一步是负责制度建设;第二步,有制度,按制度执行;第三步,没有制度时就先做事,再建制度。
在企业中,老板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干部是达目标、建制度、带队伍;员工是完成任务、提升技能、养成习惯。这种分工就决定了管理者加班是应该的,一方面其工资中已经包括了加班工资;另一方面,只有管理者早来晚归,才能把握工作现场,才能实现走动式管理,才能知道事实的真相。同时,每个管理者都要求天天晚上“夜总(结)会”,比如当天工作的进展,制度问题等等,没有做完这件事就不能睡觉。管理者必须要动笔,从而形成大量的制度。
正常的企业,大约80%的制度说了算;15%是原则性管理,可以有少量的变通;5%的需要创新性管理,需要靠人治。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大多数事情要说的清,而新的可以容忍分不清。这就要求管理者,已有制度分得清的事情可以不管,直接套用制度就行了;而分不清的要管,但管是为了逐步分清,形成文件,最终实现不管。也就是说,法治和人治都要兼顾;全是法治就是死水一潭,全是人治就是土皇帝。
管理者要以竹为本,“笨人法事”
管字头上有个竹字头。在中国,竹子代表品德的高尚;同时,一片竹林,看起来是由一根根单独存在的,但是在地下,在内部却是连成一片的。这就要求管理者“以竹为本”
以竹为本,也就是笨。我提倡管理者要“笨人法事”, 法,水去也。管理者做人向竹子学习,做事要向水学习。最不强调自己的,反而最终成就了自己。同样,如来佛也是去来佛、舍得佛,有去才有来,有舍才有得。所以,生意永远不是现场的买卖,而是之前你已经先付出了,然后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现实中,做生意永远要让别人占便宜,并且要不断让别人占你的便宜。很多批发商为什么比零售店生意做得大,就是因为它们让利更大。同样,商贩之所以做不大,就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占别人的便宜。要记住,“我们感觉有点吃亏,别人感觉才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