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人说全国兽药产业重市场开发轻生产管理、重模仿轻研发、重低水平扩张轻内涵式发展;而兽药企业如果要想再上个台阶,就必须打破这三个瓶颈。的确,他高度概括了兽药产业的现状。这种现状是不理想的,但理想本身从来就没有属于过商业范畴,而不理想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其合理性。
作为一家现实中生存的兽药企业,重市场开发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营销是企业要过的第一关;而考虑全国兽药制剂企业的实力,能重模仿不乱来,已经很有科学发展观了;如果再结合中国养殖业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和兽药市场优质产品的不饱和度而言,低水平的扩张的确是短期上量的法宝,并且能成功实现低水平扩张的企业在产品适销对路、企业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更进一步讲,在目前的兽药市场大环境下,生产管理、研发和内涵式发展并没有特别适宜的生长土壤,并很难成为企业有高性价比的市场竞争力。其实,很多企业并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他们之所以不去面对,就是还没有到面对这些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硬来,可能会有拔苗助长的风险,并最终陷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催。
当然,并不是说兽药市场的这种现状就是应该的,这里只是认为没有必要排比性地刻意凸显兽药市场的问题,并且还是一些表象问题。那么,什么是兽药行业的深层次的问题?
要探讨兽药行业的深层次的问题,首先就要对“问题”二字有更深刻的认识。
问题,有问才有题,有题才有项目;项目之上,才能滋长商业模式。问题的基础是现实的需求不能被现有的供给(产品、方案、性价比)所满足,而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创新。更直白地说,就是问题决定解决方案。
因此,企业的问题永远应该从顾客的立场上去寻找。一切从企业自身找出来的问题都是表象的,只是“自己手中有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样必然就会似是而非,永远满足不了客户的真实需求。
按以上认识,对兽药企业而言,他们的深层次问题必然源于“养殖户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对此,曾有很用心的兽药企业大面积地问过养殖户,“你需要什么样的兽药”。结果答案排行榜的前三名依次是:救(畜禽)命的药、不要钱的药、药无所谓但要有好兽医。
那么,对于兽药企业而言,他们面临的真实问题就是:怎么能生产出救命的药?怎么能生产出不要钱的药?怎么能让产品及其附带的服务成为好兽医?
对于这些问题,其实行业中那些聪明的企业一直在回答:那些商品名加“绝杀”、“神”、“灭”等等字眼的,就是在告诉养殖户我的产品药到病除,至于能不能那又是另一回事;那些超低价格的产品,就是在告诉养殖户,买我的产品相当于不要钱,不过可能这些产品本身就更不值钱;而那些大力推广技术营销模式的企业,竭力对兽医的职能越俎代庖,这些年的确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战绩,不过大多数企业技术营销本身的性价比已经有急剧下降的趋势。因此,对养殖层面的问题,国内兽药企业总体上回答的都不是很好,这或许就是国内没有大型兽药制剂企业出现的根源之一。
同样是面对这些问题,外资兽药企业通过自身药品临床效果的稳定性去回答第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先入为主地通过大量养殖和用药观念上的引导去回答了第三个问题。从而在全国养殖行业的中高端领域中既有口碑,又得实惠。
中外兽药企业的对比,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可喜的是,事情正在起变化——在中高端养殖群体中,部分国内兽药开始渗入。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中国养殖层面的整体提升;同时,现在国内兽药企业单体实力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不用那么急功近利。当问答双方都更从容的时候,总是更有助于问题的理性解决。
当然,任何问题和答案都有其阶段性。当以上问题在被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就开始萌芽。不过,养殖的问题决定兽药企业的方案,应该是变化中的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