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吸虫病 歧腔吸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1-0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编辑  作者:浩天  浏览次数:391
 歧腔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牛、羊、鹿等的肝脏胆管、胆囊内,偶见于人。歧腔吸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危害很严重。

 
图2-5-3 
病原体  常见的虫种有矛形歧腔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矛形歧腔吸虫的虫体狭长呈矛形,棕红色,大小为6.67~8.34×1.61~2.14mm,体表光滑。口吸盘后紧接咽、食道、和两支简单的肠管。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两个,圆形或边缘有缺损,前后排列或斜列于腹吸盘的后方。雄茎囊位于肠分叉与腹吸盘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肠管分叉处。卵巢圆形,居于睾丸之后。卵黄腺位于体中部两侧。子宫弯曲,充满虫体的后半部,内含大量虫卵。虫卵呈卵圆形,褐色,内含毛蚴(图2-5-3)。

生活史  歧腔吸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参加,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至体外,被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吞食后,在其体内孵出毛蚴,进而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在蜗牛体内的发育期为82~150天。尾蚴从子胞蚴的产孔逸出后,移行至螺的呼吸腔,在此,每数十个至数百个尾蚴集中在一起形成尾蚴群囊,外被覆粘性物质成为粘球,从螺的呼吸腔排出,粘在植物或其它物体上。当含尾蚴的粘球被第二中间宿主蚂蚁吞食后,尾蚴在其体内形成囊蚴。牛、羊等吃草时吞食了含囊蚴的蚂蚁而感染。囊蚴在终末宿主的肠内脱囊,由十二指肠经胆总管到达肝脏胆管内寄生。约需72~85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宿主体内可存活6年以上。

流行病学  本病的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多呈地方性流行。该病在我国分布亦很广泛,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各省和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宿主动物非常广泛,已知哺乳动物达70余种,除牛、羊、鹿、骆驼、马、兔等家畜外,许多野生的偶蹄动物均可感染。动物随年龄的增加,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也逐渐增加。

症状  轻者无明显症状,严重寄生时,可引起胆管炎,胆管壁增生,肥厚。肝脏肿大,肝被膜肥厚。临床可见粘膜黄疸,逐渐消瘦,颌下和胸下水肿,下痢,甚至死亡。

诊断与治疗  粪便中检出虫卵或死后剖检发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治疗常用药物:
    1.海涛林 配成2%的混悬液,经口灌服有特效。剂量绵羊为40~50mg/kg体重,牛30~60mg/kg体重。
    2.六氯对二甲苯 口服量牛、羊为200~300mg/kg体重,连服两次,驱虫率可达100%。
    3.吡喹酮 口服量50-75mg/kg体重,丙硫咪唑口服用量为30mg/kg体重,每日一次,连用数日。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