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也寄生于人体。本虫能引起肝炎、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幼畜和绵羊,可引起大批死亡。
病原体 肝片形吸虫背腹扁平,外观呈柳叶状,活时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该虫为雌雄同体,大小为21~24×9~14mm。体表被有小的皮棘,棘尖锐利。虫体前端有一呈三角形的锥状突,在其底部两侧为“肩”,肩部以后逐渐变窄。口吸盘呈圆形,位于锥状突的前端。腹吸盘较口吸盘稍大,位于口吸盘的后方。生殖孔位于口、腹吸盘之间。消化系统由口孔、咽、食道及两条具有盲端的肠管组成。肠管有许多外侧枝,内侧枝少而短。无肛门,肠内废物自肠经口孔排出体外。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两个多分枝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后部,每个睾丸各有一根输出管,两者上行汇合成一条输精管,进入雄茎囊,其末端为雄茎,通过生殖孔伸出体外。雌性生殖器官有一个鹿角状的卵巢,位于腹吸盘后的右侧。输卵管与卵模相通,卵模位于睾丸前的虫体中央,卵模周围有梅氏腺。子宫曲折重叠于卵模和腹吸盘之间,内充满虫卵,呈淡黄色。子宫一端与卵模相通,另一端通向生殖孔。卵黄腺由许多褐色颗粒组成,分布于虫体两侧,与肠管重叠。左右两侧的卵黄腺通过卵黄腺管横向中央、汇合成一个卵黄囊与卵模相通。无受精囊。虫体后端中央处有纵行的排泄管(图2-5-1)。
虫卵较大,133~157×74~91μm。呈长椭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卵盖不明显,卵壳薄而光滑,半透明,分两层。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
生活史 肝片形吸虫的发育需要淡水螺作为它的中间宿主。主要的中间宿主为小土蜗螺,还有斯氏萝卜螺(图2-5-2)。
成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内,产出虫卵随胆汁进入肠腔,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1~12天孵出毛蚴,毛蚴游动于水中,遇到中间宿主淡水螺,即钻入体内。毛蚴在螺体内,经无性繁殖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尾蚴从螺体逸出,游动于水中,约经3~5min便脱掉尾部,粘附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或浮游于水中而形成囊蚴。牛、羊吞食含有囊蚴的水或草而被感染。囊蚴于动物的十二指肠内脱囊而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后经肝包膜钻入肝脏。在肝实质中的童虫,经移行后到达肝脏胆管,发育为成虫。潜隐期约需2~3个月。成虫以红细胞为养料,在动物体内可寄生3~5年。
流行病学 肝片形吸虫系世界性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严重的寄生虫之一。该虫的宿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等反刍动物。动物长期停留在狭小而潮湿的牧地上放牧时,最易遭受严重感染。舍饲动物也可因饲喂用从低洼、潮湿牧地割来的牧草而受感染。
温度、水、淡水螺是肝片形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虫卵的发育,毛蚴和尾蚴的游动以及淡水螺的存活与繁殖都与温度和水有直接关系。因此,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及其季节动态,都与各地区的具体地理气侯条件有密切关系。本病在多雨年份,特别在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可促使其暴发和流行。
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肝片吸虫的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与虫体的发育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当一次感染大量囊蚴时,童虫在向肝实质移行过程中,可机械地损伤和破坏肠壁、肝包膜和肝实质及微血管,引起肝炎和出血(照片2-5-01),此时肝脏肿大,肝包膜上纤维素沉积、出血、肝实质内有暗红色虫道和幼小的虫体。
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刺激和毒性物质的作用,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现象。虫体多时,引起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停滞而引起黄疸。
照片2-5-01 照片2-5-02
症状 轻度感染常常不见症状。严重感染时,在童虫移行阶段患畜可突然死亡。有的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衰弱离群,迅速发生贫血、肝区疼痛,腹水,严重者可在几天内死亡。多发生在夏末、秋季及冬初季节。当成虫在胆管寄生阶段时,多表现慢性经过,其特点逐渐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患畜表现高度消瘦,粘膜苍白(照片2-5-02),眼睑、颌下及胸下水肿和腹水,妊娠羊可引起流产,终因恶病质而死亡,多发现在冬末春初季节。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粪便检查和死后剖检等进行综合判定。
治疗 常用药物有:硝氯酚:口服量牛为3~4mg/kg体重,绵羊为4~5mg/kg体重。丙硫咪唑:口服量牛为20~30mg/kg体重,绵羊为10~15 mg/kg体重,三氯苯唑(肝蛭净):口服量黄牛为10~15 mg/kg体重,羊为8~12 mg/kg体重。均为一次口服量。
预防
1.定期驱虫 一般每年两次驱虫,一次在冬季;另一次在春季。急性病例随时驱虫。
2.选择在高燥处放牧。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保持水源清洁。从流行区运来的牧草须经处理后,再喂舍饲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