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业务员专区 » 正文

企业如何寻求光里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22  来源:sdxm  作者:浩天  浏览次数:296
  “经营”是财,“管理”是寿
  一般来说,经营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业务做起来,通过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来服务于哪些市场、客户,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等。而管理关注的是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更稳健、更持久,所以管理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企业经营搞好了,可以很赚钱;企业管理搞好了,可以很健康。所以“经营”与“管理”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能只顾一个方面。
  中小企业在高速成长期把工作重点放在经营(业务)上是无可非议的,甚至是最佳选择。但是在关注经营(业务)的前提下,企业要逐步腾出手来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关键的几个方面是:战略管理、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客户关系与信息反馈系统管理、员工信息反馈系统管理等。重中之重的是战略管理,战略就是要回答好以下问题:企业为哪部分人服务?在目标客户群中希望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这些人为什么非要消费我们的产品?几年以后企业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才能达到目标?企业靠什么(竞争优势)来达到目标?企业靠什么赚钱(赢利模式)?赚的是哪一部钱?企业达到目标要分成几个阶段走?第一步从哪里开始走?等等,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果员工对企业非常忠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人不在,心在”照样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但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只靠觉悟,必须靠制度。所以企业管理的重点之一就应该是把各级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健康发展挂钩,用利益去引导正直、健康、向上的行为。
  精细化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源自于平凡而普通的工作,而巨大的失误和教训同样归根于对细节的蔑视和疏忽。对“细节决定成败”的认识不能再局限于对细节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达到精细化管理。
  一、加强执行力
  有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还需要坚强的执行力,但大多数企业缺少对企业规章制度应有的绝对权威,缺少自觉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制度与决议的“法制意识”和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对违反制度与决议的惩处力度。现实管理中,“不折不扣地执行”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企业中有人不受管理制度的约束或控制,凌驾于制度之上,我行我素;其次是开会但不落实,布置工作但不检查。所以,有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还应该使“不折不扣地执行”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工作的第一需求。
  不折不扣地执行=没有借口地贯彻+按质按量地完成。
  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
  企业的执行力是企业的生命力,没有执行力,企业就没有战斗力;没有执行力,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二、关注情绪成本
   企业有五大成本(制造、包装、销、管、财),但人们很少注意到企业的“第六成本”,即情绪成本。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保持一个良好的人脉关系,这是实现精细化管理极为重要的因素。企业内部员工的忠诚和感受同样受制于员工情绪的变化,情绪的发展和积累会形成资本。
  实现精细化管理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以人为本”。对员工而言,“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是出自于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出自于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共创未来的愿景。“不断地改善和创新、不折不扣地执行,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三、精细化营销
  市场营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只是把产品卖给客户,所以,营销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理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要想从成功走向成熟,就要逐步建立客户信息收集、客户分类与分析系统,做到精细化营销。精细化营销并不等于细节营销,不等同于细分市场营销,也不等于某一环节的“精细化营销”。
  精细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精细的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是决策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重视信息与情报是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方面。 
  以差异性开拓市场:差异化营销战略离不开细分市场。微小的细节差距是市场占有率的决定因素:“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实施差异化营销可达到三个目的:可赢得特定的消费群;能形成局部优势,提高营销效率;能有效避免与竞争者的正面冲突,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在21世纪,企业卖的不只是产品,而是根据消费者的特殊需要,不断推出按需定制的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细微之处培养忠诚客户。满意的客户不一定是忠诚的,但是忠诚的客户一定是满意的。
  此外,精细化营销还要注意品牌的传播、产品卖点的挖掘等,精细化服务就是让顾客100%满意。
  四、不断创新、不断精细化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必须注重细节创新,同时,要做到大创新,就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此外,顾客是重要的创新来源,绝大部分创新都来自消费者。
  五、根除一切浪费
  生产的浪费有两种情况:生产现场的浪费;生产过剩的浪费。“能卖出去多少就生产多少”;根据生产人员的能力随时调整、改变生产线,避免出现多余人员。
  管理工作中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管理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的闲置浪费;缺乏凝聚力的协调浪费;“低效”造成的效率浪费;无“理”造成的管理成本浪费;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的等待;敷衍了事的应付浪费。
  六、质量管理的精细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预防可以产生质量,但检验不能产生质量。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