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一种血液原虫病,是由血胞子虫引起的,在青海、四川和康藏高原东部曾经发生。春夏之交常因此病引起大量死亡。茨盖羊、高加索羊、新疆细毛羊及石渠羊均可患病,以羔羊发病较多,死亡率很高。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山羊泰勒虫(theileria hirci)及绵羊泰勒虫(theileria ovis)。 绵羊泰勒虫病是由绵羊泰勒虫所引起,虫体寄生在羊的红细胞内。
绵羊泰勒虫的形状与大小不一,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逗点形、十字形、边虫形及杆形等,圆形虫体的直径为0.6~2μm,卵圆形虫体的直径1.6μm。在一个红细胞内可寄生l~4个,一般为一个。红细胞的染虫率一般不超过2%。从淋巴结、骨髓及脾脏涂片中可以发现胞内及胞外“石榴体”。在淋巴结穿刺液涂片中,可见到淋巴细胞内或游离到细胞外的石榴体,石榴体的直径为8~10μm,个别可达到20μm,为紫红色染色质颗粒。
【生活史】
绵羊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为血蜱属的蜱。病原在蜱体内经过有性的配子生殖,并产生子孢子,当蜱吸血时,即将病原注入羊体内。绵羊泰勒虫在羊体内首先侵入网内皮系统细胞、在肝、脾、淋巴结和肾脏内进行裂体繁殖(石榴体),继而进入红细胞内寄生。当蜱吸食羊的血液时,泰勒虫又进入蜱体内发育。如此周而复始,继续引起发病,扩大流行。
【症 状】
病的流行季节为春末和夏初(3~5月),以4月和5月上旬为高潮时期。新引进羊及羔羊发病最多。病愈羊只似有长期免疫现象。硬蜱科盲蜱属之蜱为其传染媒介。还有一种软蜱,即拉哈尔钝缘蜱的稚体,也可传播本病。
病羊最初食欲减少,精神沉郁,结膜充血。体温升高到40~42℃,最高可达42℃以上。呈稽留热型,体温升高后至少保持4d后才开始下降,部分可持续到一周以上。呼吸及心跳增快。呼吸迫促,发鼻鼾声,呼吸次数可达l00次/min以上。听诊时肺泡音粗历,有时支气管呼吸音明显。心跳可达150~200次/ min,节律不齐。
羔羊普遍表现肢体僵硬;有时前肢提举困难,有时后肢举步不易;有时四肢发软,卧下不起,如勉强扶之起立,亦站立不稳。
当病羊表现前肢(左或右)似感僵硬时,其同侧肩前淋巴结多有肿大。一般大如胡桃,最大者如鸭蛋,触诊时有痛感。
发病数日后,饮食废绝,反刍停止,肠胃蠕动微弱或完全停止。粪便稀而恶臭,杂有黏液及血液。尿色一般清亮,呈淡黄色,少数病羊尿液混浊,个别出现血尿。结膜苍白,磨牙,身体逐渐消瘦。
【剖 检】
尸体显著瘦削,可见黏膜呈灰白色。肛门松弛,有的肛门四周染有绿色稀粪。皮下脂肪少,呈黄色胶样。背部或臀部有粟粒大之出血点。
个别病例可见第四胃有溃疡。十二指肠内含淡黄色乳糜状内容物,肠壁有轻度充血;空肠、回肠中部分内容物呈乳白色或灰绿色水样或糊状,除少数有粟粒大出血点外,多有轻重不同的充血。肠壁淋巴滤泡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大肠有不同程度的充血。
肝脏边缘稍钝圆,色苍白而混浊,好似沸水煮过,质较脆弱。表面包膜下有灰白色或淡黄白色小点或颗粒,呈圆形或近乎圆形,大小如粟粒或高梁籽,尤以膈面为多,切面上亦有散在之颗粒。胆囊肿大l~4倍,充满深绿色、草黄色的糊状或菜油状的胆汁。
脾脏增大l~4倍,边缘钝圆,切面隆起,白髓呈灰白色高梁籽大之颗粒状凸出,红髓暗红褐色,呈浓稠糊状。
肾脏呈红棕色或黄褐色,质柔软而易脆烂,表面亦有淡黄色或灰白色小颗粒,切面上仅见皮质部。有颗粒。
肺脏瘀血和水肿,肺门淋巴结及纵膈淋巴结显著肿大。心外膜有大小不同的出血点,心包液增多,心内膜乳头肌有出血点和瘀斑。
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尤以肩前、肺、肝及肠系膜淋巴结更为显著。
【诊 断】
1.首先要考虑地区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中的稽留高热、贫血、黄疸及体表淋巴结肿大等特征。
2.从血液涂片检查虫体,或从淋巴结、肝脾穿刺物涂片中检查石榴体,进行确诊。
【预 防】
主要是预防蜱的侵袭和进行灭蜱工作。
1.防止将蜱带进安全区域 由不安全地区引进的羊,必须进行检疫隔离和抗蜱处理。
2.消灭蜱类 在发病季节,经常进行药浴,定期修补羊舍墙洞及裂缝。
3.牧场转移 在蜱出现之前,将羊由不安全地区转移到安全地区放牧。
【治 疗】
1.肌内注射7%贝尼尔 剂量为0.005~0.007g/ kg体重,也可以用输血疗法。
2.内服青蒿琥脂 剂量为5mg/kg体重,首次量加倍,每日2次,连用3~4d。
3.静脉注射黄色素 剂量为0.003~0.004g/ 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成1%的溶液。
4.皮下注射阿卡普林 剂量为0.002g/ 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成1%的溶液。
5.加强护理,采用对症治疗:
隔离病羊,放于凉爽圈舍或凉棚内,铺以大量柔软蓐草;供给富含维生素的多汁青草或鲜奶。
在心脏衰弱、发高热、呼吸困难时,应注射樟脑制剂。
为了增强营养,可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为了恢复胃肠功能,可以注射10%浓盐水,同时进行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