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带油丝虫病又名头疮(sore head),是绵羊头和四肢的一种慢性动脉性疾病,以皮炎、黏膜炎与眼炎为特征。地理分布小、发病率与死亡率低,故对绵羊业没有特别的重要性。但在长期的病程中可造成羊的生长不良与无销路,而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
施氏带油丝虫病发生在所有品种2岁以上的羊。皮肤病出现在放牧地区的冬季。地方流行区为海拔6 000M以上的草场。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是一种动脉内线虫施氏带油丝虫(elaeophra schneideri)的微丝蚴。成虫长60~110mm,宽0.27mm,居留于动脉腔,例如颈动脉与趾动脉。而长为230~260μm ,、宽l 0~13μm 的微丝蚴,寄居于皮肤和黏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内。成虫偶尔引起动脉损伤,微丝蚴可引起长久的虚弱性皮炎、口膜炎、鼻炎与眼炎。
【生活史】
雌虫排出微丝蚴,运行到皮肤毛细血管网并定位于该处。中间宿主为虻。雌虻通过从绵羊头部皮肤病损或带蚴鹿的头部皮肤病采食血液而获得感染。微丝蚴和血液一起进入虻体内,在2周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当虻采食健羊血液时候,幼虫同唾液一起进入敏感绵羊体内,移行到确定的动脉部位并成熟。第三期幼虫的移行与成熟需要5~6个月。成虫能存活3~4年。
病变由两种因素所产生:(1)对微丝蚴的炎性反应;(2)血管闭塞区的局部缺血。皮肤和黏膜的变化为炎症反应,某些眼和脑的变化则可由局部缺血及坏死和萎缩引起。炎性病变可长达数年之久,但终归愈合。
【症 状】
健羊受到虻叮咬而感染施氏带油丝虫后,绵羊的头和蹄子发生皮炎,进而发展为口膜炎、鼻炎和眼结膜炎。大多数头部病变是同侧性的。所有病羊都有头部皮炎,其中25%~50%有口和鼻黏膜炎症,25%有后肢皮炎。病变组织发生特异性变化:感染皮肤的被毛脱落,井堆积着干涸的血清和渗出物痂皮;出现结膜炎与角膜混浊;口内出现腭部溃疡;鼻甲骨变厚,呈结节状;蹄冠变形。由于全身不适,患羊生长不良,并可能出现跛行与呼吸因难。脑的病变可引起运动紊乱。发病率通常小于0.5%,很少死亡。经3~4年的病程后发生愈合。
【剖 检】
在尸检时,眼观病变是在皮肤和黏膜内,成虫寄居于病变部的动脉内。寄生的动脉与头部病变是同侧性的;例如成虫在右颈动脉的绵羊,则发生右侧颜面皮炎、口膜炎、鼻炎与右眼感染。
在病理组织切片上,病变部位含有微丝蚴与表皮碎片,周围聚积着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诊 断】
地方流行区的成年绵羊,可根据皮肤和口的病变诊断施氏带油丝虫病。尸检时在动脉内发现成年线虫,活检时在病变内发现微丝蚴,均可确定诊断。鉴别诊断时需考虑引起广泛面部水肿的光致敏病。
【防 治】
避免在有受感染的鹿和媒介性虻存在的山区草场放牧,以预防或减少施氏带油丝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