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防治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0-20  来源:兽药营销网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484

猪渗出性表皮炎又称“油性皮脂漏”、“猪接触传染性脓疮病”及“油猪病”等,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哺乳仔猪或早期断乳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浅表脓皮炎。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国,我国亦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最近,作者在对河南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一些市县的个体养猪场进行猪病防治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生渗出性表皮炎。虽然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流行,但发病的仔猪群(通常为同一个圈或同一窝仔猪)多有程度不同感染,从而引起病猪发育障碍或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作者认为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本病的防治工作。

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表皮(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但当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常为阴性。本菌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但在脓汁、乳汁或液体培养基中则呈双球状或短链状,有时易误认为链球菌。本菌可产生溶血毒素、致死毒素、皮肤坏死毒素、剥脱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等毒素和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及耐热核酸酶类、卵磷脂酶、磷酸酶、脂酶等多种酶类,使得其有较大的致病性,引起的病变较重。如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的凝固酶,可使血液和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集于菌体表面,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亦不被杀死,从而使感染局限化,易于其在皮肤表面形成毛疮、粉刺、疖、痈和肿胀等。

本菌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70℃条件下经1 h方能杀死;加热80℃30 min才能将之杀死;在干燥的脓汁和血液中可生存数月;反复冷冻30次仍能存活。但本菌对常用的酚类和卤素类消毒药敏感,因此,可用这些药物进行环境和病猪圈舍或体表的消毒。

二、流行特点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主要侵害5~10日龄的乳猪,其次为刚断乳的仔猪。大猪虽然也有发生,但数量较少,一般是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如患其他疾病而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环境污染严重,和病猪长时间同圈饲养等。病猪虽然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来源,但表皮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泛,空气、尘埃、污水及土壤等都有存在,同时也是猪体表面的常在菌。因此,病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猪体,其中破裂或受损伤皮肤及黏膜为最常见的入侵途径;有时,当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还可经汗腺、毛囊或受损的部位而侵入皮肤,从而引起毛囊炎、粉刺、疖、痈、蜂窝织炎、渗出性坏死性皮炎和脓肿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潮湿的夏秋季节较为多发。

三、临床症状

表皮葡萄球菌主要引起皮肤的渗出性化脓性炎症。由于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菌量、毒力和机体免疫力强弱不一,所以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根据临床上症状出现的快慢,本病常有急性型与亚急性型之分。

急性型多发生于乳猪和断乳不久的仔猪,发病突然。病初,病变多发生于眼周、耳、鼻吻、唇并扩延到四肢、胸腹下部和肛门周围的无毛或少毛部,出现红斑,或角化层的灶状糜烂,继而发生3~4 μm淡黄色小水泡,并在被毛基部蓄积黄褐色渗出液,靠近毛囊口处发生环绕有充血带的小丘疹,病变通常在24~48 h变为全身化。当水泡破裂后,其内的渗出液与皮屑、皮脂及污垢等混合,粘附于体表。此时,病猪全身体表被覆特征性、厚层黄褐色油脂样恶臭渗出物;当这些物质干燥后,则形成微棕色鳞片状结痂,其下面的皮肤呈现新鲜的红斑。如仔猪活存4~5 d,渗出物即干燥,则形成带深裂纹的黑褐色结痂。剥去结痂可露出鲜红色的表面,但被毛尚遗存。患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并迅速消瘦,生长发育明显受阻。急性病例一般经30~40 d可康复。但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或病性加重时,病变常常深侵,累及皮下,则常伴发局部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的发生;有些患猪还呈现溃疡性口炎;四肢发生严重的渗出性表皮炎时,常可累及蹄部,此时多在蹄底部发现溃疡。死亡常由于并发脱水、蛋白质和电解质丧失及恶病质所致。

亚急性型发病较缓慢,病变常局限于鼻吻、耳、四肢及背部。受损皮肤显著增厚,形成灰褐色形状不整的红斑和结痂;当病变全身化时,常伴有苔藓样硬化和有明显鳞屑脱落。此型死亡率低,但康复缓慢,生长停滞。

另外,本病也发生于架子猪、育成猪或母猪(多见于乳房部),但病变轻微,通常在病猪的耳壳及背部见有污秽不洁的渗出性黑褐色结痂;病情较重、病变发展时,则见痂皮扩大和脱落,形成红斑和溃疡;当继发感染后,常形成脓皮病而使病情加重。

四、病理特征

本病的眼观变化基本与临床所见相同,但死于急性期的仔猪,剖检肾脏时,常在肾盂及肾乳头部检出大量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尿酸盐沉积。镜检,本病的早期病变为浅表毛囊炎,炎症可扩展到毛囊上面的皮肤,形成脓疮性皮炎。此时在表皮表面见有厚层覆痂,后者由过度角化和不全角化物、嗜中性白细胞、浆液及革兰氏阳性球菌集落所组成。棘细胞层的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海绵样变。表皮和毛囊外根鞘见有海绵样微脓疱形成,常在毛囊角化物和毛干的表面发现细菌集落,但深部毛囊则罕见。表皮增生,表皮突伸长,基底细胞分裂现象增多。真皮水肿,毛细血管强度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白细胞、偶见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病变严重时,表皮可发生糜烂与溃疡,并可侵及真皮,导致弥漫性化脓性皮炎。

亚急性病变,渗出现象轻微而表皮增生则显著,可形成不规则的假癌瘤样增生及过度不全角化,真皮及血管周围常有明显的单核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毛囊上皮增生,毛乳头部见有菌块。

五、诊断要点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很有特点,在仔猪群中不易和其他疾病相互混淆,一般根据症状和病变即可建立初步诊断,但最后确诊还须进行病原学检查。通常是取化脓的皮肤、组织或脓性渗出物等做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并依据细菌的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等进行确诊。另外,还可作细菌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等。

六、治疗方法

据报道,葡萄球菌对龙胆紫、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菌株。因此,治疗本病时最好先从病猪体分离到病原,然后做药敏试验,找出针对本地病菌的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无条件培养时,也可先选用一些对病菌较为敏感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或头孢类抗生素等,边治疗边观察,及时进行调整。

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是:对病损的局部应先进行外科式的处理。通常先用消毒过的刀剪清除损伤表面的异物、渗出的凝结物、坏死的组织或痂皮等,再用1%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彻底冲洗创面,尽量清除创面上存有的脓汁和细小的异物等。外科处理之后,再用对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将这些抗菌素制成膏剂进行涂布,如青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也可涂布龙胆紫。对于局部的皮肤损伤,一般只做外伤性处理即可,但对范围较大或全身性皮肤损伤,在进行局部处置的同时,还应辅以补液、调节酸碱平衡等全身性疗法。

七、预防措施

由于葡萄球菌是一种常在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猪体的表面。因此,要彻底根除本病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通过积极的预防则能控制或减少本病的发生。为了控制本病的发生,首先要切断主要的传染来源,对病猪不但要早发现,早隔离和及时治疗,而且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对与病猪有接触的猪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其次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的抵抗力,防止常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菌乘虚而入。特别应注意防止皮肤的外伤,要及时清除带有刺、尖或锋刃的物品,以免猪与之接触而发生损伤;当发现皮肤有损伤时,应及时用碘酊或酒精等消毒液进行处置,防止感

本篇文章来源于 兽药营销网 原文链接:http://www.sysczn.com/news/shouyaojibing/shouyizhensuo/2009/10-18/0910185845570F5K9JD33659_2.shtml染的发生。另外,猪的圈舍及运动场地等也应经常清扫,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尽量减少环境中残存的致病菌。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