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呈地方流行性,无季节性散发,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可感染,对猪的危害较大。近几年,该病常与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非典型猪瘟混合感染,给养猪场带来很大损失。在临床上要注意与猪的其它繁殖障碍性疾病相区别,如猪细小病毒病、猪日本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布氏杆菌病、猪瘟等。
1 .病原体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病毒呈球形,有囊膜,能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并产生核内包涵体。该病毒常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病猪在发热期间,其鼻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血液及实质器官中也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对干燥、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圈或干草上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能存活5周以上,2%火碱液和3%来苏儿均能很快将其杀死。
2 临床症状
我国猪伪狂犬病有4大临床表现:①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②新生仔猪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达100%,常表现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厌乳,呕吐,拉稀不止,昏睡,发抖,运动不协调,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有败血病和神经症状,特别明显的直观现象是一耳朝前,一耳朝后:③断奶仔猪发病率约40%,死亡率20%左右,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呈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涕等,也有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腹泻和呕吐等,擦痒往往是其它家畜特有的症状,而猪没有,但目前患病仔猪病程前期呈现擦痒的日益增多,表明该病毒在流行的过程中有毒力增强的迹象;④母猪表现不育症,返情率达90%,配种数次都配不上。
3 特征病变
肝、脾等实质脏器可见直径1~2毫米的灰白色坏死小点,肝、肾的坏死灶最具特征,周围有红色晕圈,中央黄白色或灰白色,在肝脏褐色的背景下呈现异常鲜艳醒目的红黄色坏死灶。
4 鉴别诊断
可进行动物接种试验确诊。取病料(脑、脾等)制成1:10悬液,加抗生素处理,离心,取上清液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于家兔,2~3天后,家兔注射部奇痒,不断摩擦或啃咬局部,致使该部脱毛、皮肤出血,约经1~2天后麻痹死亡;如将上述病料喂猫,2~4天后猫头部奇痒,喉头麻痹,流涎,不吃,委顿,24~36小时死亡。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时,应与以下几种繁殖障碍病相区别,区别要点分别为:
4.1 猪细小病毒病
本病无季节性,流产几乎只发生于头胎,母猪除流产外无任何症状,木乃伊胎现象非常明显,其它猪即使感染也无任何症状。
4.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本病感染猪群早期有类似流感的症状。除母猪发生流产、早产和死产外,患病哺乳仔猪高度呼吸困难,1周龄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主要病变为细胞间质性肺炎。公猪和育肥猪都有发热、厌食及呼吸困难症状。
4.3 猪日本乙型脑炎
本病仅发生于蚊蝇活动季节,除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死胎外,公猪可发生睾丸肿胀,一般为单侧。其它小猪呈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肢腿轻度麻痹等神经症状。
4.4 猪布氏杆菌病
本病发生于布氏杆菌病流行地区,无季节性,体温正常,无神经症状,无木乃伊胎。
4.5 猪瘟
怀孕母猪感染后,主要发生木乃伊胎和死产现象。死产胎儿呈皮下水肿、腹水、头部和四肢畸形、皮肤和四肢点状出血、肺和小脑发育不全等病变,可用猪瘟荧光抗体检查。
4.6 猪衣原体病
患病母猪流产前,大多数没有任何先兆,公猪呈现睾丸炎、附睾炎,小猪呈现慢性肺炎、角膜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在细胞内可见到衣原体的包涵体。
5 防治
5.1 在猪场进行严厉的灭鼠活动。
5.2 采取检疫、隔离、消毒、淘汰
病猪净化猪群等综合措施,发现可疑病猪应及时封锁、隔离,消毒猪舍和周围环境,发病猪舍可用2%~3%火碱与20%石灰水混合消毒。粪便、污水用消毒液严格处理后方可排出,并对全场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5.3 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主要为基因缺失苗)两种,如用灭活苗,参考免疫程序为:育肥用仔猪断奶后肌注油苗1次即可。种用仔猪在30日龄肌注油苗1次,4~5周后重复注射1次,以后每半年1次。必要时,注射弱毒苗,乳猪注射0.5毫升,断奶猪注射1毫升,3月龄以上架子猪1毫升,成年猪和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毫升。
5.4 禁止从疫区引种,引进种猪应严格隔离,经检疫确认无该病原后才能转入生产群使用。